第17章 義務勞動(1 / 3)

(本故事純屬虛構)

人和生命都是有限的,在有限而又短暫的生命中能夠經曆開天辟地的大事件,那需要有時機與機緣的巧合,中央團校第二期學員無疑是各期學員中這種巧合裏最幸運的人,就連第一期學員也非常羨慕。他們在校期間,經曆了開國大典、參加在中南海裏舉行的畢業典禮,這是常人所無法企及的,這就是中央團校第二期那一千多人的幸運。

這一期學員正是在領袖們的殷切期望中,奔向祖國的四麵八方,去發動群眾,去進行土地改革,去參加新中國建設,去保衛新生的紅色政權……

沈澗秋回到了浙江,他新的工作是在杭州市委青委組織部工作,他的頂頭上司是人稱老石的“老革命”,說他老其實並不老,隻不過比沈澗秋這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青年人年長四、五歲罷了,但他確實參加革命已有十個年頭了,他1940年就參加工作入了黨,從事上海的學生運動。沈澗秋等年輕人對自己的上司佩服得很。

直到參加工作的那一刻起,沈澗秋才了解了陳紹禹說起過的供給製。

所謂供給製是新中國建立初期對部分工作人員實行的免費供給生活必需品的一種分配製度。供給範圍包括個人的衣、食(分大、中、小灶)、住、行、學習等必需用品和一些零用津貼,還包括在革命隊伍中結婚所生育的子女的生活費、保育費等。供給製是一種平均分配的形式,帶有戰時共產主義分配製度的性質,是特定曆史條件下的產物。1950-1954年,約有10%的職工(主要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實行供給製。1952年對實行供給製的人員統一增加津貼,津貼標準按工作職務確定,從而擴大了分配上的差距。1954年改行供給標準稍高的包幹製,即由國家發給一定數量的實物和貨幣,由領取者自由支配使用。1955年,取消供給製和包幹製,全部實行工資製度。沈澗秋屬於新參加工作的青年學生,且沒有家庭負擔,當時母親還沒有找到。好在剛剛解放,百廢待舉,整天忙於工作,也沒有時間花錢,這樣的供給製沈澗秋們覺得還是挺好的。

在青委工作大院裏,工作忙而有條不紊,歌聲時常在年輕人的嘴裏哼起來:

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民主政府愛人民呀,共產黨的恩情說不完。呀呼嗨嗨,一個呀嗨,呀呼嗨呼嗨,呀呼嗨嗨嗨,呀呼嗨嗨一個呀嗨。

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民主政府愛人民呀,共產黨的恩情說不完。呀呼嗨嗨,一個呀嗨,呀呼嗨呼嗨,呀呼嗨嗨嗨,呀呼嗨嗨一個呀嗨。

這一天,老石同誌主持召開了一個會議,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研究如何通過一個活動,旨在激發全市人民熱愛新社會,增進了解的主旨,這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發動全市青年人參加社會主義公益活動。

有人主張通過文娛活動,號召青年人參與;也有人提議由政府出麵組織大型的活動,去工廠、農村宣傳黨的主張……

大夥七嘴八舌莫衷一是。

沈澗秋根據自己學到的蘇聯經驗,大膽地提出搞一個諸如“星期六義務勞動”的活動。

“‘星期六義務勞動’?”老石同誌眼前一亮,他顯然來了興趣,“澗秋,你說說……這‘星期六義務勞動’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星期六義務勞動’是指1919年蘇聯的工人階級在星期六下班後誌願額外勞動六小時的行為。這種行為不計定額,不要報酬,自覺自願。列寧曾把十月革命勝利後在俄國工人中產生的共產主義星期六義務勞動稱之為‘偉大的創舉’,這是共產主義思想覺悟的具體表現。”沈澗秋大致解釋了“星期六義務勞動”的來曆。

“不計定額,不要報酬,自覺自願……”老石同誌反複咀嚼著沈澗秋剛才那番話的核心,“澗秋,你能說具體些嗎?”

望著領導期待的眼神,沈澗秋站起來大聲地介紹道:“1919年5月10日,聯係東線的鐵路幹線莫斯科——喀山鐵路莫斯科調車站的共產黨員和工人發起了共產主義星期六義務勞動,搶修機車。這一次,二百零五個工人以一千零十四個工時,修好了四個機車和十六個車廂,裝卸了九千三百普特材料。起初,有些人認為共產主義星期六義務勞動的意義不大,但是,革命導師列寧高度讚揚了這一舉動。列寧曾在好些講演和文章中,提到它的重大意義。列寧說:‘普通工人起來克服極大的困難,奮不顧身地設法提高勞動生產率,設法保護每一普特糧食、煤、鐵及其他產品,這些產品不歸勞動者本人及其近親所有,而歸他們的遠親即歸全社會所有,歸起初聯合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然後聯合為蘇維埃共和國聯盟的千百萬人所有,——這也就是共產主義的開始。’”

沈澗秋說到此,看了看老石同誌和其他人的反應,見大家都在凝神聽講,在老石同誌的示意下,他繼續說道:“在紅軍殲擊下,高爾察克等白匪敗北了,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燃料恐慌的嚴重威脅。1919年11月,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在給各級黨組織的指示信中強調說:‘應當更經常地、更積極地、更有係統地、更有組織地進行星期六義務勞動,首先是利用這種勞動來解決燃料問題。’1920年5月1日(星期六),舉行了全俄共產主義星期六義務勞動。列寧在克裏姆林宮參加了這一運動。從此以後,這個運動在蘇聯各地蓬勃地開展著,成為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的開端。”

“‘星期六義務勞動’!這的確是一個創舉。”老石同誌饒有興趣地聽取了沈澗秋有關蘇聯“星期六義務勞動”的情況介紹後,動情地說:“同誌們,澗秋說的蘇聯老大哥的這種做法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活動,連革命導師列寧同誌也充分肯定,我們完全可以效仿蘇聯的做法。”

與會的其他領導也紛紛讚同這一觀點。

那麼,搞什麼樣的活動呢?大家眾說紛紜:有人主張去慰問解放軍,有人推薦去孤兒院、養老院為孤寡老人、孤兒服務,有人提議去掃馬路……

老石同誌這時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你們大家覺得杭州這座城市目前缺少些什麼呢?”

眾人一時間鴉雀無聲了。

老石同誌環視了一周,鏗鏘有力地說:“杭州馬路上缺少樹木,光禿禿的,缺乏美感。”

經老石同誌這麼提醒,大夥覺得植樹是最好的活動,一來受眾的麵廣,不象其它活動接觸的人群有局限性;二則馬路上的活動容易發動群眾。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主意。

活動內容確定以後,下一步就是選擇什麼樹種來播種?

一時間,有關樹種選擇又是莫衷一是,有說種柳樹的,也有說種桃樹的,還有說種香樟的……然而,老石同誌的一番話給樹種定下了基調,“大夥的熱情很高漲,這很好!但是,種什麼樹?我們要一切從實際出發,我們這次活動主要選擇在市區種行道樹,這樣就不能選擇影響交通的樹種,柳樹枝條太長、飄逸,會碰到車輛;桃樹開花時的色彩會影響視線,白居易有詩曰‘亂花漸欲迷人眼’,在馬路上迷人眼可有危險了。”

經老石同誌一番風趣的點撥,大夥豁然開朗,到底是領導見多識廣。老石同誌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他立馬補充道:“我這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隻是在實踐中跌打滾爬多了,便有了些經驗,切記實踐出真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