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教室裏鴉雀無聲,學員們結合自己這段時間以來的學習,似有所悟。
“澗秋同誌家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與原始社會的現象有相似之處。”陳紹禹前麵一番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裏的原始社會的鋪墊,原來是要將過去、現在結合起來考慮問題,“大夥請看,澗秋父親的錢有了結餘,就要揮霍,就要找小老婆,養小三,所以說錢是萬惡之源。”
“萬惡之源?”大家似懂非懂地望著陳紹禹。
陳紹禹依然是一副口若懸河慷慨陳辭的模樣,“錢是生活必須的,但錢並非是萬能的,適度就行。這也是供給製的好處所在。”
“供給製?”學員們還是頭一回聽說這樣的新名詞。
“這是一種戰時共產主義的分配製度,偉大的列寧就領導蘇聯實行過供給製,你們畢業以後也都會享受到。”陳紹禹並沒有對供給製作過多的解釋,“總之,國家包辦你們的衣食住行,隻給適度的錢,這樣就可以杜絕類似一夫多妻、剝削壓迫現象。”
如果說聽陳紹禹講俄語,大家還有一種學習驗證的好處,那麼,聽他海闊天空天馬行空的一番有關社會、金錢的說辭,大夥如墜雲霧之中……
陳紹禹走後,學員們紛紛圍著陪同前來的教育長楊初問,如何看待方才的那些問題。
說實話,那時候的學員腦子裏裝有“個人主義”、“小資產階級思想”,也在情理之中。那時團校學員大都滿腔熱情,一心要革命,要上進,不會沉溺於“個人主義”、“小資產階級思想”的泥潭,但也企望在革命的大前提下,在集體主義第一的基礎上,多少能有那麼一點點個人的活動空間,那是事實,也很順理成章。而作為學校領導的楊初當然是站在堅決反對、徹底掃除個人主義、小資產階級思想的立場上,一絲一毫的個人主義、小資產階級思想都不能容許。不過,參加討論的校領導和班幹部,還是能和學員一起自由討論,各抒己見,沒有發生壓製、打擊不同意見的情況。楊初,給學員們感覺上是個大知識分子,能盡量靜下心來聽學員們講那些他其實並不讚同的意見,然後講自己的意見,他沒有擺出以勢壓人的架勢,他的講話,讓人覺得比陳紹禹咄咄逼人的講話更有些道理,易於接受。
在係統地學習了《社會發展史》、《中國革命基本問題》、《黨的政策》、《青年運動》等革命理論科目以後,1950年4月20日17點30分,中央團校第二期畢業典禮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
教育長宣布畢業典禮開始,大家齊唱國歌,在馮文彬校長講話後,朱德總司令來到了會場,頓時,會場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朱總司令號召學員們要積極參加新中國建設事業,在新解放區要積極參加土地改革,參加國防建設,參加新中國的海陸空軍……總司令的講話不時被經久不息的掌聲所打斷。
在學員代表的致詞後,朱總司令和校領導一起給1112名學員頒發了畢業證書,當沈澗秋從總司令手中接過畢業證書時,一行熱淚止不住地往下淌。
這就是我們的總司令,這是沈澗秋第一次與領袖近距離接觸,當他還沒有完全反映過來時,總司令那雙寬厚的大手已經握住了自己稚嫩的手。瞬間一股暖流湧上了心頭。
19點05分,軍樂隊奏響了《東方紅》的樂曲,住在中南海的毛主席來到了學員中間,登上了主席台。
這是中央團校二期學員們萬萬都沒有想到的事,在開國大典上第一次見到的毛主席隻能說是看了個輪廓,第二次這麼近距離見到毛主席的機會卻會來得那麼快。現場的歡呼聲、呐喊聲響成了一片,毛主席和藹可親地向大家頻頻揮手致意,那姿態與主席赴重慶談判時的照片幾乎一模一樣。
學員們從得知消息到為毛主席現場獻詞,不過兩三天的時間,這無疑是對馬上就要走上工作崗位的學員們的巨大鼓舞。有所準備的學員代表向毛主席獻詞,標題是“獻給毛主席”;落款是“中央團校第二期全體學員敬上”;獻詞大意是“敬愛的毛主席,我們以萬分熱烈的心情,向您致最親切的問候與最崇高的敬禮……我們謹向您宣誓:在您與黨的領導下,我們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同時,還有代表向毛主席獻上了錦旗。
幾位膽子比較大的江浙、上海的女學員,還在合影時跑上前圍坐在主席周圍,請主席給她們簽名。
沈澗秋很後悔自己為什麼沒有請主席簽名留念,因為當時紀律很嚴,大多數人都不敢動,但主席很和藹,也很親切,對於走上主席台的學員微笑著一一滿足了她們的要求。
正月裏鬧元宵,金匾繡開了,金匾繡咱毛主席,領導的主意高。二月裏刮春風,金匾繡的紅,金匾上繡的是,救星******。一繡毛主席,人民的好福氣,你一心為我們,我們擁護你。二繡總司令,革命的老英雄,為人民謀生存,能過好光景。三繡八路軍,堅決打敵人,消滅了反動派,全國享安寧。
看著懷仁堂裏的場景,《繡金匾》的歌詞在沈澗秋的耳邊回響。雖然毛主席並沒有在畢業典禮上講話,但如此近距離地與領袖相處,無比的幸福與喜悅填滿了心田。
不久前,陳紹禹那番演說貌似與列寧形似,自詡是百分百的布爾什維克,可他那套理論並沒有救中國;相反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所產生的******思想,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那才是中國革命的正確方向所在。
戰鬥的號角已經吹響,沈澗秋和畢業以後的中央團校學員將以怎樣的麵貌來參加革命工作,不辜負黨和領袖的重托呢?
未完待續
(2015/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