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打造“大資金”管理(1 / 2)

CFO實戰

作者:穆恒昌

所謂“大資金”管理,即將整個企業視作一“體”,盡可能多的吸引資金流入或內部流轉,盡可能少的造成資金流出或循環體外,以充實、壯大整個有機“體”,強化“凡是有資金流動的地方就有就能監管”的意識,尤其在資金即將流出“體”外的關口,更應慎之又慎,同時利用資金的逐利性,自然調控各業務版塊增速及占比,使企業整體收益最大化、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大資金”管理的前提

資金流比利潤更重要

從持續經營來講,利潤良好卻無資金流的企業很容易陷入支付危機;但資金流良好而利潤不理想的企業卻無生存之虞。例如很多企業的破產倒閉,不一定是因為沒有利潤,大多是因為資金鏈的“斷裂”——沒有資金支付到期債務而不得不宣布破產保護等。從價值創造來講,資金流反映企業的盈利質量,決定企業的市場價值。過多的關注會計利潤而忽視資金流,往往會導致管理者做出毀損企業價值的行為。比如關注會計利潤的企業多犧牲當期的研發投入、資本投入,而使企業增長潛力不足。國外實證研究表明,企業股票的市場分析與企業資金流的相關性也越來越強,公司的市場價值與折現現金流量有很大關係。當然並不是說利潤不重要,大部分投資者對利潤的增長還是有一定要求和預期的,在此隻是說資金更重要。

現金流量淨額比淨利潤更“真實”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比淨利潤更能真實體現企業的經營狀況。相對而言,由於主觀和會計政策的模糊性,企業可以比較容易地通過調整會計政策、變更會計估計或者操作關聯交易等進行利潤調節,但作為直接標誌真金白銀流向的現金流量,牽涉不同的獨立的經營利益體,很難被人為虛構或調整。根據權責發生製確定的利潤指標在反映企業的收益方麵確實容易導致一定的“水份”,而現金流量指標恰恰彌補了權責發生製在這方麵的不足。關注現金流量指標,甩幹利潤指標的“水分”,剔除企業可能發生呆壞賬等因素,投資者、債權人可以更充分、全麵地認識企業的財務狀況。

規避資金風險需要進一步加強資金監管

目前仍舊有不少企業存在庫存現金餘額過大、備用金長期掛賬、白條抵庫、超限額現金支付等現象,個別單位還存在私設小金庫、大額資金支付未有審批及發放明細、公款私存或體外循環等嚴重違規違紀行為。這一方麵是因為個別人的蓄意違規違紀,另一方麵是因為監管力度較弱或失效所致。監管力度較弱或失效的原因又可分為人為因素和客觀因素。人為因素是有個人利益在裏麵而蓄意指使或夥同違規,致使監管失效;客觀因素是無強有力的監控手段,致使監管乏力。因此為規避資金風險、確保資金安全,一定要做到“有資金流動的地方就有就能監管”。必須要注意的是,“就有監管”是指製度機製上的保證,“就能監管”是指方法手段上的保證。

“肥水(資金)不留外人田”是收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徑

一是生產環節、業務板塊的“肥水不留外人田”。任何一個經濟體從事任何業務、事項的目的都是為了盈利(賺錢)。例如在建築施工領域的“包工隊”就是要賺錢,可若是建築施工企業內部的“工程隊”或者是同一係統、集團內的其他二三級公司,即便賺了一部分利潤,也還是包括在“係統內”的,仍舊是企業整體利潤的組成部分,進而是實現整體收益最大化。做到“內部優先、盡可能少的致使資金流出”,才能有效提升企業整體創效收益率,獲取企業價值最大化。

二是提高企業內部資金集中度和使用效率,最大程度的減少外部借貸款,進而減少利息支出,等同於直接創效、獲取收益。

實施“大資金”管理的措施設想

掌控資金全局,依托兩個平台

資金在流動時才有威力、才有效益,怎樣讓其更好的“流”並產生最大的效益?重點應放在資金流的管控方式上。

首先要掌控資金全局,就是要財務部發揮其全局性管理的職責,突出資金預算管理,強化資金控製,統一對外融資政策,合理控製信貸規模,抓好風險管理。

其次是依托“兩個平台”——依托財務公司加強資金的集約經營,財務公司要盡量用足所賦予的金融職能,發揮資金營運的中樞和紐帶作用,管好用活資金,既要確保企業內部資金安全,又要讓有限資金產生更大效益;依托結算中心加強資金的集中管理,結算中心要發揮其資金監控的職責,協助財務部進行資金的回籠和資金的調度,盤活存量資金,挖掘內部融資的潛力,嚴防內部資金“體外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