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第三方:化身小銀行
雖然核心企業作為鏈主為銀行極大的分擔了風險,但是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現象依然存在。從風險控製的角度出發,銀行迫切需要專業的第三方機構“嫁接”其中。由此,諳熟中小企業資金流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應運而生。第三方物流企業對中小企業的物流信息有著詳細、動態的了解,並且能夠在這些信息的基礎之上對其盈利水平和還款能力進行科學判斷,因此大大降低了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的交易成本。
怡亞通就是如今眾多第三方機構大軍中的一員。怡亞通是深圳一家供應鏈管理公司,2007年11月在深交所上市,是首家在國內上市的供應鏈企業。雖然上市多年,但依然有很多投資者對其經營模式和盈利路徑感到費解:負債、應收賬款高得驚人,營業收入不錯,但利潤低得出奇。根據其業績快報顯示,怡亞通2011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70.94億元,淨利潤僅為1.39億元。
盡管外界還不諳熟怡亞通,但卻絲毫不妨礙其馬不停蹄地發展,並且發展速度之快也令人驚訝。
簡單而言,怡亞通是一家集物流倉儲、金融服務為一體的供應鏈服務公司,靠收取服務費盈利。作為一家盈利模式獨特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怡亞通的基本運營模式是這樣的:采購商、經銷商通過怡亞通發送采購訂單,原材料、產成品到貨後發往怡亞通全國各地的倉庫進行揀貨分撥,然後一步到位發送給采購商與經銷商。另一方麵,由於采購商與經銷商回款存在一定周期,怡亞通逐步引入代客戶收付款業務,減少了在途貨物資金的占用,有利於供應商的應收賬款提前變現,加快資金周轉。怡亞通的收入主要來自代理服務費及物流費等。
怡亞通供應鏈管理谘詢中心總經理劉雲秀表示,訂單驅動是怡亞通業務發展最普遍的模式,按交易額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務費,如交易額的1%~3%。這一模式把怡亞通與采購商、供應商拴在一起,提高了供應鏈的效率和整條供應鏈的市場競爭力。
代客戶收付款是怡亞通的另一核心競爭力。其實質就是銀行的金融業務。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9月30日,怡亞通短期借款高達119億元,高額的負債率讓人費解。
劉雲秀解釋說,由於銀行精力、人才有限,沒有供應鏈服務平台,很難把控中小企業客戶對資金需求的風險。商業銀行基於怡亞通成熟的供應鏈管理商業模式,通過信用證、承兌彙票、現金等方式為怡亞通提供無抵押授信,然後通過怡亞通供應鏈服務平台,服務於有資金需求的中小企業。目前怡亞通獲得的銀行授信達到幾十億元人民幣。
“授信都是針對具體項目的短期貸款。我們會根據客戶的訂單,申請所需的資金。比如需支付貨款10萬美元,則要提前申請,然後從銀行調配資金。這樣能最大限度保證資金的有效利用率,減少融資成本,專款專用”劉雲秀舉例道。
自1997年成立以來,供應鏈管理經驗日益豐富的怡亞通逐漸發現,通過縮短采購與銷售渠道、訂單定量生產、結算方式的優化,有助於降低供應鏈上各個企業的成本,提高整體運轉效率,因此開展了供應鏈管理谘詢服務。
找準服務的切入點後,怡亞通開始為客戶提供物流、資金流等一係列服務。“通過谘詢了解客戶的病因後對症下藥,重新設計供應鏈,優化資金結算模式。”國際貿易中結算方式包括信用證、承兌交單、保函、賒銷等多種,其中信用證風險最低。但鑒於交易數額大小、商品競爭狀況、話語權的強弱,結算方式多種多樣。“隨著歐美需求下降,出口企業訂單量下降,如不局限於信用證方式,可以獲得更多的交易機會。另一方麵,歐美進口客戶結算方式日益苛刻,如月結30天變成月結90天,甚至要求現金支付等。對於資金短缺的出口企業,如不能滿足國外客戶新的結算要求,則可能失去客戶,無法保住在供應鏈上的位置。”加入怡亞通近10年的劉雲秀一再強調供應鏈金融業務“結算方式是核心,物流是基礎。”
不難發現,不斷為客戶墊付貨款築高了怡亞通的應收賬款,也將銀行貸款的風險轉移到了怡亞通的身上。不過閱覽怡亞通的曆年年報就會發現,雖然其應收賬款很高,但是壞賬率卻很低,這說明怡亞通在貨款支付上的風險控製還是非常成功的。
對此劉雲秀表示,怡亞通的風險控製措施主要有兩方麵。一是對不同行業供應鏈進行深入研究,掌握包括行業盈利能力、銷售狀況、毛利率等情況,調查客戶的業務模式,是否有真實貿易往來等。通過篩選,為有信譽、運作規範的企業設計供應鏈金融服務方案。二是通過現代物流技術監控原材料、產成品的流動。從而有效把控資金的風險。
目前,怡亞通擁有全球物流係統,可控倉儲麵積近25萬平米,物流專業人員也超過500人。包括貨物入庫、產品質檢、分揀送貨到運輸等各個環節,通過怡亞通信息係統都能實時看到貨物流動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