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運作
作者:陳東梅
隨著2011年11月發改委出台的首部全國性“股權投資管理規範”文件,股權投資行業也將從以往的野蠻生長、亂槍齊發的狀態,走向國家有明確的統一監督管理部門和行業自律體製的階段。接下來股權投資公司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自由競爭的市場格局中脫穎而出。差異化或做有特色的基金無疑是股權投資競爭的必選武器之一,作為專業的機構投資人來講,不可能任何行業和領域都擅長,所以應結合自身優勢及資源,遴選出適合的行業及領域,進行深耕和布局,從而構築足夠的門檻,應對挑戰。而在行業的選擇方麵,考慮的因素包括抗經濟周期能力、市場規模、社會效益和盈利能力等。
美國著名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在一次演講中就說,“假如我現在20歲,肯定放棄金融,去學習農業,因為在未來幾十年中,農業醞釀著巨大的機遇,農民會比基金經理富裕得多。”相信農業企業在“微笑曲線”的兩端會越來越強,不過機遇與風險同在,在農業領域投資時,股權投資公司尚需多一些智慧。
01
農業產業的投資理念
農業作為第一產業,毋庸置疑是值得發展和關注的行業,格林斯潘說誰控製了糧食,誰就控製了人類。選擇農業行業作為投資題材,符合股權投資的基本訴求:
首先,農業發展對於人類來講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不是一個經濟周期變動的產物,也許是氣候周期變動的產物,但除非是全球同一類氣候變動,否則也不存在整體性或持續性波動。當然這裏是就整體農業而言,在細分領域也會有不同;
其次,市場規模不言而喻,人口基數13億人和國民收入提升(人均GDP4000美元),構成了足夠大的市場;
第三,社會效益方麵,部分農業企業的確對環境和人們健康造成傷害,但總體而言,農業企業是在有效的利用自然資源,並不斷的探索改進方式,其社會效益是非常巨大的;
第四,盈利能力則是很多投資人發愁的問題,這也是影響投資方向的重點,其實中國仍是以傳統農業為主,且分散小作坊居多,但隨著國外先進技術的逐步引入及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和投入,農業產業中已經出現很多附加值高的企業,而且產業鏈的布局和延伸也越來越完整,這值得投資公司進行深挖。
農業行業中企業的選擇,需考慮其在整個產業鏈中的位置。我們已經走過了自然資源極大豐富的時代,從21世紀開始,人們便越來越認識到資源的有限性及稀缺性,同時人口紅利的優勢也慢慢喪失,和其他很多行業一樣,我國農業也麵臨轉型,包括生產種植方式、產業細分、產業鏈連接、銷售方式等。傳統高能耗的農業生產加工企業,無疑不再是股權投資的主要標的,投資標的方向應包括以下幾類:掌握核心技術,改進原有農業作業模式,並形成較好財務效益;具有一定規模優勢,在某些細分領域形成壟斷優勢;互補性生產或多品種設計,有效利用自然資源及氣候差異等因素,規避環境風險;商業模式創新,通過縮短從產品到消費者的中間環節等渠道改善,增強獲利;產業鏈完善,形成良好的價格傳導機製,有效降低上遊成本波動影響。
農業專注基金應運而出,包括很多有產業背景的農業基金活躍在這個舞台上,包括中糧基金等,他們在行業協同方麵優勢更強,提供給企業的不僅是資金,還有上下遊的渠道、同行的並購整合等,當然專業人才輸入更為直接。
02
農業產業投資的財務風險
農業有其固有的產業特點,即參與者大都是農民或個人,且很多行業還是國家指導及定價,比如棉花等,而在農業的中遊種植、養殖等階段的土地問題也無解,這造成股權投資公司在農業領域挖掘企業時,麵臨很大的財務風險,但這些仍有很多值得探討和共同改進的方麵。
財務規範性及真實盈利能力問題
由於農業的行業特性導致大多農業企業內控不健全和財務無法確認等問題。體現在如下方麵:上下遊都是農戶或個人,所以缺少規範單據流轉,進而缺少財務確認的證明單據,對收入成本及盈利能力的真實性無法準確辨認;現金交易較多,資金管理不健全,存在很大後門和漏洞;農民工人的管理鬆散,無正規合同或保險等,入賬不完整;家族農業企業較多,內控機製不健全,外部監督管理基本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