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界咖啡”的中國意境(2 / 3)

但有一點,我還要強調一下,不要把“世界咖啡”或者學習型組織當作企業的終極目標,這些東西我認為不能做為溝通界麵。企業家也好,管理者也好,他們對於管理問題或者方麵有一些天然的敏感度和興趣。該如何把他們的這個需求激發出來?為此,我認為有兩個方麵:一是願景。你想成為什麼?你的現實是什麼。你要達到的目標和現狀是有差距的,這樣就應該找到了一個路徑。可以換一種方式,利用集體的力量,加速願景和現實距離縮短。二是學習型組織建設和世界咖啡都是引導企業實現組織的目標,它可以提供很多的方法和工具。

從聽之以耳,到聽之以心,再到聽之以氣

索奧中國總裁、《第五項修煉》譯者 張成林

真正的溝通是在靜默中發生的,所有的形式、語言、表達,隻是溝通的載體

World Cafe(世界咖啡)這個詞,在我看來,它的翻譯是不準確的。“Cafe”這個詞翻譯過來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字麵上的咖啡,另一層是小餐館。如果要把它翻譯成“世界咖啡”的話,我想這應該要有一個說明,否則,別人以為你是一個品牌的宣傳。如果一定要這樣翻譯的話,應該有一個副標題加以解釋。

對於“世界咖啡”提出的深度彙談概念,我把它形象地比喻為,世界咖啡是5個人一組的踢毽子,多少組都可以,不是你踢你的,我踢我的;另外一方麵,深度彙談的英文是Dialogue(對話),但是在這個語境裏,它不能翻譯成對話,因為它的定義是十幾個人到三十幾個人,甚至是更多的人在一起踢一個毽子。

由於文化的不同,人們“踢毽子”的方式也不一樣。對於世界咖啡,我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體驗,如在東歐國家、中東、美國、中國等,由於它的文化不同,所以形成的討論氛圍也是不一樣的。中東的規模最大,能夠達到幾百人。在中東,參加的人大多都非常善於聆聽,由於每個地方的人心態不一樣,聆聽的方式也不一樣。而且中東信仰穆斯林文化的人比較多,對自己命運關注得非常深切。當他們發現有一個西方來的文化或者思想,他們則顯得非常的投入;歐美是發達國家,有時候不太容易聚集在一起,他們不是那麼急,容易形成平等溝通,說起來心平氣和,至少在這種工作的圈子裏的人是這樣的,通常是幾十人,很少有上百人在一起;在中國,十幾年前,我感覺大家基本上沒有時間坐下來,就像“踢毽子”一樣,踢不起來,現在這幾年有點變化。參加的人,明顯是有很大改觀,因為有足夠的開放性,官方和民間也能坐在一起,但是開始的時候,是有些緊張的。

成年人有組織的“學習型”活動,主要特點則是“共同的”或“協同的”全身心投入。為了達到這種境界,組織管理團隊或其他功能團隊,如何才能“放得下”阻礙默契溝通的、長期形成的個人和社會文化積習、成見和得失考量?如何建立團隊學習溝通的“演練場”,修習“聆聽”和溝通技能?如何把握“探尋”與“宣揚”的平衡?如何建立“沉靜反思”的空間,形成集體“深度彙談”的安全的“容器”?如何做到共同或協同“學而時習之”,以及社群團隊中之“人不知而不慍”呢?這都是成年人組織學習修煉的真正挑戰。

“學習型”理念看似深奧,原因可能就在於此。對話交流有不同的層次。如圖左下象限說好話,到右下象限說衝話,而說完衝話以後,回來再說好話,因為說了衝話大家感情上過不去。上麵兩個角的反思、共鳴才是創造未來,下麵兩個沒有反思,是重複現狀。很多團隊往往是重複現狀。能不能進行右上角的聆聽、反思,達到真正的溝通,並進而產生左上角的深度彙談和共鳴,你想我的事,我想你的事。所以左上角,從認知生物學和理論物理學角度看,真正的團隊溝通是一種集體認知係統的整合共鳴,是團隊能量場整體的“結構耦合”。

這種整體耦合和共鳴的高級溝通,主要來源於聆聽,它出自一種好奇心。孔子說從“聽之以耳”到“聽之以心”,那是到右上角的探尋階段;最後共鳴,形成一種共享創意,或人天共鳴,就是孔子說的“聽之以氣”。已故理論物理學家大衛·波姆(David Bohm)對彼得和組織學習運動影響很大,是現代西方研究和實踐“深度彙談”(dialogue)的先驅。他把這個高級的溝通形容成“意義的流動”,最後沒有個人、你我之分,是一種容器裏融合提取出來的活的東西。《易經》說:“感而遂通天下”。這樣思想才會深入和拓展,這個“遂通天下”是人、自然都包括在內。

通常我們交流用的是語言上的討論、概念的碰撞。但是,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現在也認為,真正的溝通是在靜默中發生的。所有的形式、語言、表達,隻是溝通的載體。最後,帶著大家共同進入一種靜默的溝通,才達到“聽之以氣”,實現默契和“操作信任”;那就是左上角的創意流動和共鳴的階段。

“世界咖啡”是個需要學習的溝通模式

索奧中國CEO、《第五項修煉》譯者 李晨曄

“世界咖啡”做為一種溝通工具和手段,隻有經常用起來,才能體會其作用

做過世界咖啡的人都知道,學習型組織能力提升需要用到這個工具來進行推動,這就好比一口鍋,世界咖啡實際上是說探討大家共同學習的一種容器,中國現在的狀態是,學習型組織大家都知道,但真的去做的人並不多,這就有點像美國的中餐館,中餐在美國非常流行,因為它價廉物美,所以在美國賣煎鍋是沒什麼市場的,因為沒有人做中餐,所以就不會有市場。反過來,我們再看世界咖啡,大家在一起聊的時候都很高興,但是很少有人經常性地做這件事。這裏麵有個核心的問題,就是一定要把它做成經常性的溝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