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界咖啡”是一個“技術活”(2 / 2)

《新智囊》:我們在辦“世界咖啡”時感到最大的困惑就是大家很容易進入交流,但很難實現深度彙談,這個問題出在了什麼地方?

彼得·聖吉:“世界咖啡”的好處是很簡單,壞處也是很簡單。“咖啡”就是談話,它本身並沒有能力建設,“世界咖啡”的好處是很容易組織,但四個人坐在一起傾談並不能達成深度彙談,深度的探討需要借助工具,比如推斷之梯、四角模型的運用。需要注意的是,咖啡不僅僅是大家一場對話,而且是關於如何進行深度彙談的一場培訓,這實際上是做咖啡又做培訓來來回回的過程,我們需要常常問自己的是,我們在這裏是在做探尋還是在做宣揚?低質量的對話是隻陳述自己的想法,而不談思考過程,你所做的實際是在想“控製”;高質量的對話不僅說想法,還說思考過程,而且還邀請別人一起探尋。

《新智囊》:這和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有關係嗎?究竟怎樣結合中國的文化背景來開展“世界咖啡”,並藉此形成能力培育?

彼得·聖吉:當然會有文化的差別,但所有的文化都傾向避開衝突,都講究留麵子,都不願意失控,最重要的是,要讓參加的人都知道,盡管我們叫能力建設,盡管不同的文化進行的路線圖不一樣,但說到底,“世界咖啡”是一個技能問題,這是一個SKILL(技術活)。

相關鏈接:

彼得·聖吉心中的“世界咖啡”

“世界咖啡”不是一種技巧,它是一種邀請,請我們進入一種與他人相處的方式,而這種方式本是我們天性的一部分。我還禁不住驚訝於許多世界咖啡彙談的力量和影響。

在一次為期三天的14個高層管理者聚會的世界咖啡式彙談的最後,艾瑞·格斯,組織學習的先驅者之一簡潔地說:“我總是驚歎於集體學習過程中所能產生的東西。”同樣重要的是,我執迷於整個過程的精巧和簡單性,以及其成果的可移植性。我幾乎想不出有其他任何的集體思考過程,能夠將高層管理者休養、公司年度預算規劃會議、多達一千人的會議、和陌生人聚集一起商討為孩子創造成長環境的社群聚會等,都實施得如此之好。

“世界咖啡”不僅是獲得集體創造的可靠方法,它還是一個有力的象征,轉變了我們如何思考工作的觀念。具體而言,就是轉變了對組織作為集體創造的載體為何成功或失敗的認識。如果我們把在一個團隊工作的人們——無論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團隊——視為像在一個大型咖啡活動進行“桌邊交談”的人們一樣,那會如何呢?如果我們把每個這種團隊彼此間的交流互動,看成團隊成員們從一個咖啡桌邊換到另一個咖啡桌邊,彼此通過他們參與的彙談網絡而相互影響著,那會怎樣呢?

遵循著這樣的想象,不難將一個組織設想為一個由“在彙談中”的人們和群體組成的有生命力的網絡。這已經在我們周圍發生了。但大多數所發生的並沒有它本應具有的那種效力。盡管人們交流的互動性彙談的確在出現,但這些互動並不必然帶著它們本可以具備的能量和效果。是這樣的,這個區別將絕大多數普通組織與少數出色的組織區分開來。

我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於參與者所談論的問題,而非參與者個體的性格或稟賦。沒有針對那些真正有意義問題的世界咖啡式彙談,就淪為僅僅是人們說話、移動和彙報的機械過程。它不能產生能量和熱情,正如大多數組織不能產生能量一樣——人們所談論的問題並不能驅動他們的責任感和想象力。

我相信“世界咖啡”的根本目的是在於釋放更大整體的真正願望。展望一個充滿真心交流和有意義談話的世界,對我們來說是過於宏大的想象嗎?開始主持你自己的世界咖啡式彙談,自己來發現吧!

——彼得·聖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