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招商金融新藍圖(3)(3 / 3)

從國際經驗看,一國人均gdp處於5000美元至1萬美元時,往往是保險業發展最快速的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居民消費更多從衣食住行等有形商品轉向安全保障、養老醫療等無形商品,保險需求大幅增長,保險業的發展速度會明顯高於gdp增速。2010年,我國人均gdp為4500美元,按“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7%的目標,保險業的黃金十年來了。

此外,“做大做強”保險和保險經紀業務,也是招商局應對客戶需求的順勢而為之舉。這就像光緒元年李鴻章“自建行棧,自籌保險”創辦招商局保險,亦如改革開放之初袁庚“為蛇口工業區的發展提供金融保障”創辦平安保險——兩次創舉均發自招商局主業發展衍生而來的金融需求。目前,招商局橫跨船舶、碼頭、地產、金融四大領域所服務的各類客戶,更是提出了多層次、多類別的保險需求。

比如,船舶、碼頭、地產項目因財產金額巨大,承保中費率、責任範圍等的談判至關重要,招商海達作為專業的保險經紀公司,就能幫助他們尋找最佳的保險公司;而客戶的人身險需求,則可以通過招商保險和招商信諾得到滿足,內部協同效應可見一斑。

談及“做大做強”保險與保險經紀業務的初衷,洪小源曾坦言:“現在保險和保險經紀的規模和招商局集團在金融行業的地位是不相配的,所以我們希望把它做大做強,如果它長期是這個規模,那我們不會長期持有。”

招商局金融集團一位內部人士更是深有感觸。他說,目前來看,招商局金融板塊的四大構成部分——銀行、證券、保險和保險經紀、資產管理——業務發展不均衡,銀行一支獨大,證券“看天吃飯”波動性強,資產管理起步晚但勢頭強勁,保險和保險經紀過於薄弱。

一組數據足以佐證這種結構失衡。截至2010年9月末,招商局銀行、證券、基金與基金管理、保險與保險經紀四大板塊的淨資產分別為23596億、804億、47億和9億元,保險僅是銀行的“個位數”,差距可見一斑。

“所以,我們提出了‘做大做強’保險和保險經紀業,以實現幾大金融板塊的均衡發展,提高利潤來源的互補性和抗風險波動能力。”前述招商局金融集團人士說。

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洪小源曾在2010年12月招商局金融集團務虛會上提出創設一家保險公司的想法,其初衷之一,便是保險公司可提供“最長期的大規模商業性資金來源”。保險業以其資產久期長的特性,可成為集團資金的補充渠道——這亦是招商局看重這一板塊的深意之一。

雖然過去幾年招商局在創設保險公司上做了不少前期研究,但當下的落點,還是更多地回到了思索如何“做大做強”現有保險經紀和保險業務上。

洪小源認為,保險和保險經紀“做大”的問題,前幾年走過些彎路,“不要把分析越做越細,像銀行和證券那樣,找一些指標來看,比誰高一點,低一點,那個沒有大的意義,因為我們太小了,很多指標都是沒有說服力的。”

命題已被提出,答案依舊在求索中。比如,如何尋找高效益的發展模式;網銷、電銷等新渠道可以多大程度地鋪開;規模和利潤控製在什麼比例最佳,保險公司能否在財富管理方麵發揮作用,如何在金融綜合化經營中更好地協同……

“我們的保險經紀和保險業務,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找到怎麼‘做大’的一條路,我覺得關鍵不在於對標,而是要找到‘做大’的一個商業模式……就是市場需要什麼,然後我們的長處是什麼,把其中的交集部分找出來……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事情。”洪小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