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招商金融新藍圖(1)(1 / 3)

傅育寧履新

2010年8月23日,招商局集團再次迎來了重要的人事變動。

這一天,在香港招商局集團總部的幹部會議上,國家有關主管部門的代表宣布了招商局集團主要負責人調整的決定:任命傅育寧擔任招商局集團董事長,任命李建紅擔任招商局集團董事、總裁;秦曉因年齡原因不再擔任招商局集團董事長職務。

這是一次意料之中的人事交接。時年63歲的秦曉,在招商局執掌帥印已超過10年,早已到達退休年齡;接替秦曉的,正是他擔任招商局董事長期間的親密搭檔,2000年4月起就擔任招商局集團總裁的傅育寧;而在之前,對於這家有著138年曆史的民族企業的新任掌門人選,市場的預測普遍是“有序接班”。

這一年,傅育寧53歲。招商局集團網站這樣描述傅育寧:一位儒雅睿智的師長,一個20年前就是招商人、20年後為招商局執掌帥印的企業家。由此,傅育寧成為招商局第23代掌門人。

傅育寧出生於1957年,同那一代人的經曆相似,“文革”中當過知青、插過隊(1975年),“文革”末期讀大學,1982年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港口工程專業;4年後,在英國布魯諾爾大學獲海洋工程學博士學位並留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其後的1988年至1998年10年間,曾於深圳赤灣石油基地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南山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深圳赤灣港航股份有限公司工作;1998年年底,傅育寧調任招商局集團工作,曆任常務董事、副總裁,並在2000年4月被任命為招商局集團總裁。

2000年年底、2001年年初,秦曉從中信“空降”至招商局集團,擔任董事長職務。從那一天開始,在招商局集團的一些重要場合,人們就經常看到秦曉與傅育寧兩人並肩而行的場景。

此後的10年間,為了解決招商局集團之前因盲目擴張導致的過度多元化問題,為了化解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所引發的財務危機,招商局集團提出了“再造工程”和“新的再造工程”的戰略目標。

10年間,秦曉和傅育寧並肩作戰,“用3年時間重整了一個招商局,用3年時間再造了一個招商局,並又用了3年多的時間在‘新的再造工程’征途上取得了重大進展”。

按照國人慣有的思維習慣,人們往往會將招商局集團10年間實現的“第三次輝煌”歸功於董事長秦曉,實際上,在招商局內部,集團領導團隊習慣把自己稱作為一個“班子”,這個“班子”的“班長”是秦曉,在秦曉形成的戰略思維中,往往包含了其班子成員的智慧貢獻,隻是這些決策往往通過秦曉的口徑來發布。具體的執行者和配合者,包括了傅育寧在內的班子其他成員。

譬如,秦曉在任的2007年,招商局集團正式啟動新一輪的未來5年“新的再造工程”,此計劃的形成,集合了傅育寧在內的集團領導成員的思路和意見,而計劃的具體部署和執行者,則是由傅育寧擔綱。

這種團隊合作關係,在2010年8月23日秦曉的離任感言上也可以感受得到。當天的會上,秦曉用“充實的10年、學習的10年、愉快的10年”來總結自己在招商局的職業生涯,而關於最後一點,他的說法是:“愉快,是因為招商局的企業文化好,這個班子好,這支隊伍好,關係簡單,有人情味,工作起來心情愉快。”

當天的大會上,在表示對秦曉的“不舍、感謝和尊敬”真摯感情同時,作為“接棒人”的傅育寧,也感受到了肩上的責任和壓力。對於新的工作,傅育寧坦言,招商局站在一個很高的起點上,但“高起點也就意味著高要求”,要在這樣的起點上取得新發展,集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他希望把招商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和諧企業,在新產業的探索及國際化的推進等方麵取得新成就。

“新產業”和“國際化”是傅育寧有關招商局集團戰略的新的關鍵詞。

用這樣一組數字,可以描述傅育寧接掌帥印時招商局集團的局麵。至2010年年底,招商局集團擁有總資產3242.99億元,管理總資產2.8萬億,當年利潤總額217.78億元,母公司淨利潤121.77億元,母公司淨利潤在中央企業中排名第9位。

而此時的金融產業,對招商局集團更是重要:在交通(港口、公路、能源運輸及物流、修船及海洋工程)、金融(銀行、證券、基金、保險)、房地產等集團三大核心領域,金融業的利潤貢獻占據了一半以上的比例。招商局集團的金融業包括銀行、證券、基金及基金管理、保險及保險經紀等業務領域,其中招商銀行、招商證券、博時基金和招商基金是其核心金融資產。

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

2010年10月11日,傅育寧現身蛇口工業區新時代廣場,與集團屬下的各事業部門、各公司員工麵對麵交流。也就是在這一次對話中,傅育寧透露出了他在金融產業發展方麵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