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達遠東的主要客戶包括和記黃埔、長江實業、九龍倉、愉景灣等。這多半是靠良好信譽積攢下來超過十年的老客戶。
目前海達遠東78%~80%的傭金收入來自非集團業務。市場化競爭之下,逐漸脫離母體的海達遠東如何強勢保持業務份額?
在香港保險經紀市場,包括怡安、達信在內的多數外資經紀公司是以“郵差”身份出現的。即香港公司隻是全球公司的一個分支,其職責在於搜集香港市場投保人需求,並上報至位於歐美的總公司,由總公司方麵與保險公司接洽。這種“中轉站”模式的弊端在於,信息鏈冗長,多次傳遞需求與反饋的完整性難以保存,一旦“郵差”搜集信息無法做到100%詳盡,保險公司就很可能根據不完整信息作出不恰當的保險安排,無法滿足客戶需求。
與“郵差”不同,海達遠東直接“麵對麵”——前端與投保人接觸,後端與保險公司接洽。這保證了保險公司通過海達遠東完全獲取客戶需求後,進行合理保險安排。
當然,這也對經紀人的談判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市場中沒有這些人才,所以都到我們這裏挖。”鄒德輝說,目前香港市場做水險經紀業務的,五成以上都出自海達遠東名下,可謂水險經紀“黃埔軍校”。市場還曾傳言,目前香港水險業有近半人都曾是鄒德輝的學生。
“三合一”
招商局金融集團對比分析發現,保險經紀行業存在歐美、香港地區市場飽和,中國內地市場青澀的格局。
以美國為例,60%以上的財產險業務和30%以上的壽險業務由保險經紀渠道實現。中國香港地區類似,分別為60%和20%。
中國內地則呈現出另外一番景象。1999年至2007年,內地保費收入增長率達22%,高於國內生產總值14%的年均複合增長率,更高於美國保險市場的8%。但截至2010年上半年,內地接近400家保險經紀公司僅占有財產險市場6%、人身險市場0.5%的保費業務量。
截至2010年上半年,內地財產險傭金收入14.35億元,同比增長18.00%,占全部經紀業務收入的79.12%;人身險傭金收入1.80億元,同比增長22.27%,占經紀業務收入的9.91%。當時按businessmonitorinternatinal及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的預測,2011年以後,隨著保險經紀在保險銷售渠道中地位的逐步增強,其增速可能超過保險行業。
將未來經紀業務市場的重點轉向境內市場為主的大中華區,是趨勢所在。
從時間上看,海達遠東算得上內地保險經紀業的第一批海外弄潮兒。海達遠東早在1993年3月就成立了北京代表處,1994年向中國人民銀行外資金融機構管理司正式遞交成立分公司的申請,1996年又以“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的名義申請成立“海達保險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但不久之後,全國金融大整頓開始,監管部門停止了所有保險、保險代理機構的審批工作。1998年中國保監會成立後,保險經紀和保險代理牌照審批重啟,但由於國家對外資申請保險經紀公司牌照條件苛刻,海達遠東無法滿足要求,最後隻能由招商局金融集團牽頭參股組建海達保險經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達深圳”)。
海達深圳由招商局集團、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廣州海運(集團)有限公司、雲南新興投資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同發起設立,於2000年11月由中國保監會批準籌建,2001年9月5日營業,是中國內地最早的全國性專業保險經紀公司之一。公司注冊資本人民幣5000萬元,總部設在深圳,經營全國範圍內的財產險、壽險、再保險等經紀業務及風險管理業務。目前,已在北京和廣州設立了分公司。
海達深圳開業後近4年,也就是2005年6月,一家以上海為中心,以長三角洲經濟區為腹地,兼顧沿海地區業務發展戰略的招商海達遠東保險經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達上海”)正式營業,與海達深圳不同,它是招商局金融集團的全資子公司。
由此,招商局集團保險經紀業務形成了海達遠東、海達深圳、海達上海、海達英國(海達保險服務有限公司)的四點格局,招商局也成為中國唯一在中國內地、香港地區及倫敦三地擁有專業保險經紀公司的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