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20多年前海達遠東的成立並未引起外界太多的關注。為拓展香港水險業務,1985年12月13日,富納斯·海達以15萬港元在香港成立了分公司——富納斯海達(遠東)保險顧問有限公司(2002年5月更名海達保險顧問有限公司,同年8月再次更名海達遠東)。近三年後,在招商局集團對董氏家族東方海外保險業務進行收購的大背景下,海達遠東隨母公司富納斯·海達一起被招入招商局集團麾下。
海達遠東現任執行董事鄒德輝(raymond),是這一曆史時刻的見證者。
1974年,鄒德輝中學畢業後進入當時的會德豐保險經紀公司工作。此後在“船王”董家私人公司工作期間,鄒德輝在茂寧保險集團任首席承保官。當時,茂寧保險集團承接了董家九成以上的保險生意,最高時年保費達到8000萬美元。1983年起,鄒德輝受命開始負責籌建海達遠東,成為公司三大創始元老之一,並於198海達遠東董事鄒德輝(圖片來自《招商局》雜誌2009年6月第120期)
7年起任海達遠東董事總經理,至今已有25個年頭。
目前招商局有兩人在香港政府專業部門任職,一位是招商局集團董事長傅育寧,現任香港港口發展局董事;另一位就是鄒德輝,現任香港航運發展局顧問(曾任香港港口發展局顧問三年),是唯一一位來自保險界的代表。名片上印有招商局醒目logo的他笑稱,自己是隨海達遠東被董家賣到招商局的。
首次涉足保險經紀行業的招商局集團,在接手海達遠東後開始了一輪全球擴張撒網,橫掃中國澳門地區、加拿大、新加坡、菲律賓等地。但事後看,這並非一輪完滿的海外擴張。
1989年,香港最大的船東要將其總部遷移至加拿大,海達遠東為此於次年4月在溫哥華成立分公司,但直至1995年6月傳聞一直未兌現,海達遠東在業務牌照上又受到受當地市場的限製,出現了累計813萬港元的虧損,無奈隻能清盤。
在設立加拿大分公司的同年,也就是1990年9月,海達遠東又與新加坡公司gmi成立合資公司,其中海達遠東占股49%。不過,合資公司無法獲得在新加坡的業務全牌照,隻被允許經營再保業務,此後公司因虧損被關閉。
相比之下,1988年海達遠東在菲律賓市場的情況則樂觀不少,成立的合資公司magsaysayhoulderinsurancebrokers,inc.(mhibi)如今仍在健康經營。其中,招商局持股45%,全球最大的菲律賓船員勞務輸出代理magsaysay海運公司持股55%。船員保險是mhibi的主要業務來源。雖然公司曆年創造的傭金收入並不高(2010年為1000多萬港元),但實現了微利。
對海外市場不熟悉及地域保護主義造成的高準入門檻,是海達遠東前一輪出海行動屢屢受挫的根本原因。事實證明,堅守香港本土市場,才是海達遠東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最優選擇,即便這一彈丸之地的保險經紀業務市場已趨飽和。
香港保險經紀業發展比較成熟,85%~90%的非壽險業務由經紀公司安排,壽險業務比例稍低些。目前香港共有600多家左右保險經紀公司,保險監理處對保險經紀從業人員門檻要求較高。
1985年至2009年,海達遠東已連續25年贏利。其傭金收入從1986年的200萬港元增至2008年的9488萬港元(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降至8082萬港元),員工人數由3人發展到95人,2008年淨利潤達3172萬港元,2009年微降300萬約2800萬港元,已經成為亞太地區最具規模、最有實力的保險顧問公司之一。
海達遠東十年的財務數據顯示,其收入增幅並不大,但淨利潤增幅驚人。海達遠東2008年營業收入較1999年遞增107%,2008年淨利潤則較1999年遞增1195%。原因是成本費用保持了相對穩定,這反映出海達遠東成本控製的功力(近年海達遠東沒有新增投資),也是其15萬港元資本金得以不斷“滾雪球”的原因。
以傭金規模計,目前海達遠東在香港保險經紀業位列第三。第一為全球最大的保險經紀公司怡安集團(aon)之香港分支機構,其做大的策略是大量兼並收購本地小公司;第二為彙豐保險經紀公司(已被達信保險經紀公司收購),主要依托彙豐銀行業務。相比前兩者的外資血統,海達遠東可謂三強中唯一一間純正香港字號的公司。
可以說,海達遠東初創時代的殺手鐧,是強大的股東業務。最初其隻做董氏集團內部保險經紀業務,以水險為主。但從董氏家族剝離後,董家業務占比隻可能做減法。在招商局金融集團和鄒德輝的推動之下,海達遠東的業務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非水險業務如今已占據半壁江山,與水險業務平分秋色。以2008年、2009年數據為例,其水險業務營業收入由4639萬港元降至4518萬港元,同比下降3%,而非水險業務則由3380萬港元猛增至3848萬港元,增幅達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