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障礙,消弭顧慮後,招商信諾的籌備工作重回軌道,並最終於2003年9月8日在深圳正式成立。公司注冊資本為2億元人民幣,信諾保險集團與鼎尊投資各占50%股份。時任中國保監會副主席的吳小平,以及時任招商局集團總裁的傅育寧出席了揭牌儀式。
招商信諾首任總經理麥雲翰在公司成立儀式上表態,招商信諾將攜手招商銀行為其銷售合作夥伴。他還介紹,招商信諾將是中國第一家走非傳統銷售渠道、主營保障型險種的保險公司,將采取電話、網絡直銷方式,並廣泛利用銀行、信用卡等渠道,與其他外資保險公司的儲蓄型險種形成市場互補。
招商信諾開業後,以“不設代理人”的另類模式迅速為同業關注。直到目前,招商信諾仍是國內唯一一家沒有代理人的壽險公司。
1992年11月,第一批被稱為“跑街先生/小姐”的壽險代理人出現在上海大街小巷,至2004年全國壽險代理人已擴充到150多萬人。相比之下,電話、網絡銷售則被多數壽險公司視做新渠道,僅作補充,保費占比一般不到兩成。
招商信諾選擇在代理人和銀保兩大渠道一統天下的當時劍走偏鋒,隻做電銷、網銷,絕對是一個大膽的嚐試。在當時,外界簡直不敢想象一家沒有代理人的壽險公司會是怎樣的公司。
如前文所述,美國信諾保險集團在電銷方麵的優勢和多年積累的國際經驗,以及招商銀行發展電話銀行的遠景,是促成這一模式的首要條件。但經營保險公司,僅這些顯然不夠,中國消費者能否接受在電話裏買保險?單靠電銷是否足以支撐一家保險公司的發展?股東投入與回報是否匹配?多久才能實現贏利?……一切沒有經驗可以複製。
“您好**先生/女士,這裏是招行信用卡中心,我們近期對招行信用卡客戶推出了一項特別保障計劃。您有興趣了解一下嗎?”
這是招商信諾電話銷售專員一段典型的營銷開場白。一旦客戶樂意了解,一次一對一的電話銷售就開始了。一通完整的電銷,包括產品特性介紹、保監會規定的風險提示、免責條款提示、銷售授權、扣款授權等,按招商信諾內部的測算,一般標準時間長約20分鍾。
在開業後很長一段時間裏,招商信諾的全部業務都來自招商銀行的信用卡客戶,即招商銀行將其信用卡客戶的資料提供給招商信諾,後者通過電話將他們發展為其保險產品的投保人。所以,招商信諾電銷人員在打電話前就知道客戶的年齡、身份、性別等基本信息,以此有針對性地銷售保單,避免了“盲打”。甚至部分成功投保的信用卡客戶都不清楚,自己的保單並非來自招商銀行本身,而是與其沒有任何股權關係的招商信諾人壽保險有限公司。
“你跟客戶講(我)是招商銀行的沒有關係,你講我是招商信諾公司的,他電話就掛了。所以,隻能講我是跟招行合作,或者含含糊糊地說保險合作項目什麼的。”招商信諾的一位內部人士說。
回過頭看,這在招商信諾初創之時不失為一種迅速打開市場的成功營銷模式。這家深藏於招商銀行背後的合資保險公司,在成立後的前三年即2004—2006年,保費收入分別達2156.16萬元、1.06億元和6.29億元,呈幾何式增長。中國保監會公布的2007年前8月壽險公司保費收入情況更讓市場感歎“黑馬來了”:招商信諾以20.15億元的保費收入雄居23家合資壽險公司之首,並躋身國內壽險公司保費收入前十行列。
爆發性增長的保費數據背後,招商銀行信用卡渠道資源功不可沒。但隨著法律製度的健全,與銀行客戶相關的“模糊營銷”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2009年2月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七)》將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納入刑事犯罪的範疇,規定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及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兩項罪名。此外,《商業銀行法》第29條也規定,“商業銀行辦理個人儲蓄存款業務,應當遵循為存款人保密的原則”。
雖然招商銀行並非有償將客戶信息提供予招商信諾,且刑法修正案關於個人信息保護也沒有具體落實的細節出台,但保護銀行客戶隱私已成為金融業的一種趨勢。如何繼續利用銀行的客戶資源,又不被指“泄露客戶個人信息予第三方”,是擺在兩家機構麵前的一道難題。
“我們也在探索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想做一些創新,比如招商信諾和一些勞務服務公司合作,由這些勞務服務公司招聘電銷人員,這些公司和招商銀行或其他銀行的信用卡中心簽訂外派用工合同,讓電銷人員成為這些信用卡中心的員工。”招商信諾常務副總經理兼首席財務官孫勇說。
這種模式下,電銷員名義上是招商銀行的員工,實則是三家機構共管。招商信諾負責電銷技術、銷售培訓,勞務服務公司負責招聘等人事管理,招商銀行等電話營銷合作銀行負責銷售現場管理和作息製度考核等。人力成本也由招商信諾以電銷合作手續費的方式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