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或許算不上是最佳的方式,但“電銷人員可以很放心地跟客戶講,我就是招行員工,不必遮遮掩掩了,從法律上講也保護了銀行。”孫勇說。
電銷興起伊始,市場的另一個顧慮是,鑒於保險產品的複雜性,買賣雙方不麵對麵,寥寥數十分鍾,條款如何講得清楚?風險控製怎麼保障?
據一位招商信諾內部人士介紹,公司電銷員在電話上講的每一句話,都是被標準化了的:“他們就坐在電腦前對著屏幕在念這些內容,隻不過念的語氣、速度會使人聽上去更加親切,不那麼刻板。實際上,所有的電銷語言全部被標準化,是由公司研發部門起草後,經法律合規部審過後才使用的。”
另一個防範風險的辦法是全程錄音。錄音就是為了後台監聽,監聽員主要關注風險提示是否詳盡、產品介紹是否清楚、措辭上是否誤導了客戶等問題。
“隻要公司認真落實內部控製管理,電銷的整個過程比其他任何渠道的銷售風險管理都要嚴格。”孫勇說。
相比電銷的全程監控,代理人和銀保渠道確實存在管理盲區,比如營銷員在外的銷售行為,無法被公司監控;銀保渠道改革後,保險公司對銀行人員的銷售誤導問題,更是鞭長莫及。
55個月創造贏利神話
但凡有意涉入保險業的機構都了解,在保監會償付能力充足率監管之下,保險新業務規模越大,股東需要投入的資金就越多,每年千萬甚至過億的投入對保險公司而言可謂杯水車薪,絕大多數股東都不一定承受得起。
當年招商局在危機期間放棄中國平安,亦有產業資本無力供養金融資本的內在因素。
招商信諾則是一個例外。公司初始注冊資本金僅2億元人民幣,正好處於此後新《保險法》要求的門檻。這與動輒數十億元資本金的中資壽險公司,不可同日而語。
此後公司於2004年、2005年、2007年及2009年,四次注冊資本分別增加4000萬元,至3.6億元。2010年5月,公司董事會同意以未分配利潤的一部分1.4億元轉增資本,由此資本金增至目前的5億元。
招商信諾是目前中國注冊資本最少的壽險公司之一。不過,看似“吝嗇”的股東反倒取得了不俗的回報。
招商信諾於2006年10月首度實現月度贏利,2007年實現全年稅前贏利,稅前利潤6170萬元。此後利潤穩步增長,2008年稅前利潤1億元,2009年2.3億元,2010年2.2億元。
連續三年多實現月度贏利,用了不到5年時間(55個月)就把此前所有的虧損補回來了——這打破了壽險公司7~8年贏利的行業性規律。在《21世紀經濟報道》推出的“2010年亞洲保險競爭力排名研究報告”中,招商信諾位居中國壽險公司贏利能力測試排名第一位。更值得注意的是,與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太平洋保險、泰康人壽、新華人壽等動輒經營了十多年的壽險巨無霸相比,這是在股東低資本投入下短時間內實現的贏利。
2009年年末招商信諾淨資產5.9億元,2010年年末增至7.4億元,位居合資壽險公司前列。這意味著,“雙方股東各自1.8億元的投入已經賺回來,且增值了一倍多”。招商信諾資本充足率長期保持在200%以上(2010年年末為266%),企業發展進入了良性循環。
這種良性循環,歸功於放棄對資本占用較大的代理人渠道,而選擇低耗的電銷渠道。
在孫勇看來,當初的這條路走得很對,“甚至我覺得許多中小型保險公司不一定都要從頭開始做代理人渠道”。
孫勇於2009年9月空降招商信諾,此前先後任職於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美國友邦保險中國區和信泰人壽。這位美國友邦保險前中國區財務總監、目前身兼招商信諾首席財務官的職業經理人,深諳保險公司經營之道。
“一家中小型企業在經營初期,如果有自己明顯的特色,就應該先利用它做原始積累,盡早地產生贏利,然後用贏利不斷地去擴張新業務,這樣不僅對雙方股東比較負責任,也能使企業走向一條良性循環的道路。”孫勇說。
與代理人渠道相比,招商信諾電銷渠道的殺手鐧便是盤子小、投入成本少,利潤高。
不過,電銷渠道的缺點也很明顯——以短期性的產品為主,沒有續期保費積累;又因為是通過電話,沒有人情關係,所以很容易退保。“我們統計過,電銷的續保率要比同樣的產品通過代理渠道賣的低15%左右。”孫勇說。
揚長避短的方法,便是做大期繳銀保業務。
實際上早在開業次年,招商信諾便開始涉足銀保業務,2004年11月,其與招商銀行聯合在深圳市各網點推出了“步步為贏”投資連結保險。但初期銀保業務一直不太起眼,直到2009年才開始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