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絲綢之路經濟帶”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的必然產物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旋律。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係而形成的全球範圍的有機經濟整體。在次貸危機之前,是由美國主導的經濟全球化。而後危機時代,將被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所共同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所取代,形成多元化主導的趨勢。經濟全球化在世界範圍內更加全麵地推進國際分工和專業化生產,使各國之間的聯係越來越密切,並有效地帶動世界經濟的增長。同時,也使各國經濟相互依賴性大大增強,相對削弱各國經濟的獨立性,使各國經濟成為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的有機統一體,增加各國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因素。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快和國際產業競爭的加劇,各國之間的經濟協作、經濟融合速度在不斷提高,經濟關聯度大大加強。
1.“絲綢之路經濟帶”麵對各國產業結構加速調整的契機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發達國家開始進入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階段,開始向發展中國家進行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產業調整升級步伐明顯加快,產業轉移層次不斷提高,產業轉移方式不斷創新,產業鏈條整體轉移趨勢明顯,關聯產業協同轉移現象增多,跨國公司對產業調整轉移的主導作用更加明顯。國際產業轉移,為轉移產業承接國提供了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速度、實現產業集聚和全麵參與全球分工的新的機遇,同時也為承接國內部產業結構與空間布局的調整提供了契機。作為先期國際產業轉移的受益者,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目前麵臨著發展難題,受資源、成本、環境和市場的影響,依賴低成本、低附加值的製造業已難以承載可持續發展,部分產業和閑置資本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勢在必行。
同時,“十二五”期間,正處於此次世界金融危機時期和經濟周期的回升期,不可預見的因素很多,挑戰和機遇並存:與國際市場聯係緊密的鋼鐵、鐵礦、石化、煤炭等行業受到較大衝擊;受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下跌的衝擊,農產品出口明顯受到抑製。在經濟全球化中也出現了人類的共性問題,如環境汙染、能源危機、糧食短缺、傳染病橫行、恐怖組織猖獗等。
2.“絲綢之路經濟帶”恰逢生態建設與經濟增長方式的深刻變革
全球性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迫使各國建立環境保護機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可以預見,環境保護與節能產業將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2007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研究小組發表第四份評估報告,做出關於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不當活動以及由此將引發一係列危及人類生存問題的結論之後,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問題進一步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2009年,最終達成的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更加彰顯出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性,也更加彰顯出全世界遏製氣候變暖、拯救地球家園的緊迫性。發展低碳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必然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動力,並將極大影響未來經濟增長的產業發展方向。
3.“絲綢之路經濟帶”映射著國際格局的多極化發展趨勢
從當今世界發展的大勢來看,多極化的趨勢已日漸顯現。特別是近年由於金融危機的爆發,我國綜合國力相對迅速提升,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日趨重要。隨著中國崛起,美國等國家正在加速進行外交與軍事戰略調整。雖然我國地緣政治格局基本麵沒有改變,但現實挑戰明顯增多,周邊區域熱點性問題凸顯,地處歐亞大陸心髒地帶、蘊藏豐富石油和自然氣資源的中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成為國際勢力爭奪的焦點。一方麵,絲綢之路河西走廊段地處西北要衝,是連接祖國內陸與西部邊疆的戰略要地,是抵禦國際恐怖主義、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滲透,維護祖國統一、領土完整和主權安全的戰略縱深區。另一方麵,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特別是對石油的需求日益增長。如何突破能源瓶頸約束、保證國家能源安全,成為關係中國現代化建設成敗的戰略性課題。隨著我國與中亞各國能源資源合作的不斷加強,貫穿甘肅省全境向全國輸送的原油、天然氣量必然將逐年增加。在為國家安全提供戰略保障的同時,采取有效舉措,充分利用先天優勢,對於鞏固甘肅省作為全國重要石化基地的地位,同時進一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具有現實和長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