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絲綢之路經濟帶構建,助力甘肅內陸開放新前沿
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大學作重要演講。習近平表示,為了使我們歐亞各國經濟聯係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毫無疑問,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必將為沿線各國和地區未來發展帶來廣闊空間。為了推動實現這一偉大戰略構想和美好藍圖,我們有必要從不同角度深刻了解“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曆史由來,掌握沿“絲綢之路經濟帶”有關國家和國內省區的發展現狀,以此作為謀劃更廣泛、更深入領域合作的基本前提。
絲綢之路(Silk Road)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不過他所指的係“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國於河間地區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路線”。所謂西域則泛指古玉門關和古陽關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廣大地區。後來,史學家把溝通中西方的商路統稱絲綢之路。因其上下跨越曆史2000多年,涉及陸路與海路,所以按曆史劃分為先秦、漢唐、宋元、明清4個時期,按線路有陸上絲路與海上絲路之別。具體而言,是指西漢(前202年—前13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西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製品最具代表性,影響最大,故得此名。
(一)絲綢之路的曆史延續
1.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
絲綢之路,概括地講,是自古以來從東亞開始,經中亞、西亞進而聯結歐洲及北非的這條東西方交通線路的總稱。它是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是中國、印度、希臘三種主要文化交彙的橋梁。陸上絲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為“北方絲路”與“南方絲路”。陸上絲路所經地區的地理景觀差異很大,人們又把它細分為“草原森林絲路”、“高山峽穀絲路”和“沙漠綠洲絲路”。
絲綢之路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曆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並),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遊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裏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除了上述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及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並在元末取而代之成為陸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係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通過海路還可達意大利、埃及。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2.絲綢之路的國際範圍
除中國西部地區之外,絲綢之路涉及範圍較廣,包括中亞、南亞、西亞和歐洲。曆史上的國家眾多,民族關係複雜,因而路線常有變化,大體可分為南、中、北3道:①南道由蔥嶺西行,越興都庫什山至喀布爾後分兩路,一西行至赫拉特,與經蘭氏城而來的中道相會,再西行穿巴格達、大馬士革,抵地中海東岸西頓或貝魯特,由海路轉至羅馬;另一線從白沙瓦南下抵南亞。②中道(漢北道)越蔥嶺至蘭氏城西北行,一條與南道會,一條過德黑蘭與南道會。③北新道也分兩支,一經鈸汗(今費爾幹納)、康(今撒馬爾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與中道會西行;一經怛羅斯,沿錫爾河西北行,繞過鹹海、裏海北岸,至亞速海東岸的塔那,由水路轉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南方陸上絲路即“蜀·身毒道”,因穿行於橫斷山區,又稱高山峽穀絲路。
大約公元前4世紀,中原群雄割據,蜀地(今川西平原)與身毒間開辟了一條絲路,延續兩個多世紀尚未被中原人所知,所以有人稱它為秘密絲路。直至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發現蜀布、邛竹杖係由身毒轉販而來,他向漢武帝報告後,元狩元年(公元前122)漢武帝派張騫打通“蜀·身毒道”。先後從犍為(今宜賓)派人分5路尋跡。一路出駹(今茂汶),二路出徙(今天全),三路出莋(今漢源),四路出邛(今西昌),五路出僰(今宜賓西南)。使者分別在氏、莋、昆明受阻。漢武帝為征服西南夷,在長安西南鑿周長40裏昆明池,習水軍以征伐,後由郭昌率數萬巴蜀兵平定西南夷,並分土置郡縣。南方絲路由3條道組成,即靈關道、五尺道和永昌道。絲路從成都出發分東、西兩支,東支沿岷江至僰道(今宜賓),過石門關,經朱提(今昭通)、漢陽(今赫章)、味(今曲靖)、滇(今昆明)至葉榆(今大理),是謂五尺道。西支由成都經臨邛(今邛崍)、嚴關(今雅安)、莋(今漢源)、邛都(今西昌)、鹽源、青嶺(今大姚)、大勃弄(今祥雲)至葉榆,稱之靈關道。兩線在葉榆會合,西南行過博南(今永平)、永昌郡治巂唐(今保山)、滇越(今騰衝),經撣國(今緬甸)至身毒,這就是永昌道。在撣國境內,又分陸、海兩路至身毒。南方陸上絲路延續2000多年,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大後方出海上通道被切斷,沿絲路西南道開辟的滇緬公路、中印公路運輸空前繁忙,成為支援後方的生命線。
3.絲綢之路的曆史變遷
自從張騫通西域以後,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織品,源源不斷地輸向中亞和歐洲。因此,希臘人、羅馬人稱中國為“賽裏斯”國,稱中國人為“賽裏斯”人。所謂“賽裏斯”即“絲綢”之意。古代中國沿商路輸出的代表性商品是絲綢,而作為交換的主要回頭商品,也被用作絲路的別稱,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寶之路”和“香料之路”。海上絲路在中世紀以後輸出的瓷器很多,所以又名“瓷器之路”。總之,絲綢之路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絲路是古代中西方商路的統稱;狹義絲路僅指漢唐時期的沙漠綠洲絲路。絲路起始時間史學界尚無定論,但至遲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絲綢已從陸路傳入波斯,再轉販至羅馬帝國。公元前4世紀西方古文獻中已對蠶絲有了記載,並指明“其絲貨有販至印度者”。公元前3世紀以前,西方已稱中國為“賽裏斯”(Seres),其拉丁語意為“絲之國”。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8~前87)於建元二年(公元前139)派張騫(公元前164~前114)出使西域,“鑿空”絲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再度出使西域,其副使分赴大宛(今費爾幹納)、康居(今阿姆、錫爾兩河流域)、大月氏(今阿富汗中西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於闐(今和田)、扜彌(今於田東)等地,從此開通絲路。漢武帝又開河西四郡,築河西長城,起亭障直至鹽澤(今羅布泊),與烏孫聯姻,設使者校尉(後改西域都護府),移民屯田。漢出使各國使者、商人“相望於道”,“相屬不絕”。中亞、西亞的商人“不絕於時日,商胡販客,日欸於塞下”。新莽時期(公元9~23)絲路中斷。班超(公元32~102)在重開絲路中功績卓著,曾派甘英使大秦(羅馬帝國),至條支(今伊拉克),遇西海(今波斯灣)而返,這是漢代中國官員沿絲路西行最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