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絲綢之路的曆史延續與時代升華(2 / 3)

隋唐(589~896)絲路空前繁榮,胡商雲集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定居者數以萬計。唐中葉戰亂頻繁,絲路被阻,後雖有恢複,規模遠不如前,海上絲路逐漸取而代之。北方陸上絲路指由黃河中下遊通達西域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絲路、沙漠綠洲絲路。前者存在於先秦時期,後者繁榮於漢唐。沙漠綠洲絲路延續千餘年,沿線文物遺存多,是絲路的主幹道。其起點一般認為是長安(今西安),其實,它隨朝代更替和政治中心轉移而變化。長安、郟鄏—洛陽、平城(今大同)、汴梁(今開封)、大都—燕京—北京曾先後為絲路起點。草原森林絲路從黃河中遊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亞平原南部至中亞分兩支,一支西南行達波斯轉西行,另一支西行翻烏拉爾山,越伏爾加河抵黑海。兩路在西亞複合抵地中海沿岸國家。沙漠綠洲絲路是北方絲路的主幹道,全長7000多公裏,分東、中、西3段。①東段。自洛陽、長安至敦煌。較之中西段相對穩定,但長安以西又分3線:北線由長安沿渭河至虢縣(今寶雞),過汧縣(今隴縣),越六盤山,沿祖厲河,在靖遠渡黃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較短,沿途供給條件差,是早期的路線。南線由長安沿渭河過隴關、上邦(今天水)、狄道(今臨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黃河,穿西寧,越大鬥拔穀(今扁都口)至張掖。中線與南線在上邽分道,過隴山,至金城郡(今蘭州),渡黃河,溯莊浪河,翻烏鞘嶺至姑臧。南線補給條件雖好,但繞道較長,因此中線後來成為主要幹線。南北中三線會合後,由張掖經酒泉、瓜州至敦煌。②中段。敦煌至蔥嶺(今帕米爾)或怛羅斯(今江布爾)。自玉門關、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庭(今吐魯番),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鹹海間)。北道上有兩條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瑪幹沙漠至南道的於闐;一是從龜茲(今庫車)西行過姑墨(阿克蘇)、溫宿(烏什),翻拔達嶺(別壘裏山口),經赤穀城(烏孫首府),西行至怛羅斯。由於南北兩道穿行在白龍堆、哈拉順和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條件惡劣,道路艱難。東漢時在北道之北另開一道,隋唐時成為一條重要通道,稱新北道。原來的漢北道改稱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經伊吾(哈密)、蒲類海(今巴裏坤湖)、北庭(吉木薩爾)、輪台(半泉)、弓月城(霍城)、砕葉(托克瑪克)至怛羅斯。③西段。蔥嶺(或怛羅斯)至羅馬。

4.絲綢之路的延伸: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路起於秦漢,興於隋唐,盛於宋元,明初達到頂峰,明中葉因海禁而衰落。海上絲路的重要起點有番禺(後改稱廣州)、登州(今煙台)、揚州、明州(今寧波)、泉州、劉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絲路起點可能有兩處乃至更多。規模最大的港口是廣州和泉州。廣州從秦漢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商港。明清實行海禁,廣州又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泉州發端於唐,宋元時成為東方第一大港。

曆代海上絲路,亦可分三大航線:①東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口至朝鮮、日本。②南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口至東南亞諸國。③西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口至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海諸國。廣州、泉州在唐、宋、元時,僑居的外商多達萬人,乃至十萬人以上。

5.絲綢之路意義

絲綢之路的開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也是古代東西方最長的國際交通路線,它是絲路沿線多民族的共同創造,所以又稱之為友誼之路。在絲路上起居間和轉運作用的大宛人、康居人、印度人、安息人、阿拉伯人、西突厥人等,對中國絲綢的西運作出了重大貢獻,但也為爭奪絲路貿易權發生多次爭鬥,尤以波斯與東羅馬之間的鬥爭最激烈。絲路的開辟大大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宗教、語言的交流和融彙,對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文化傳播、物種引進,各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交流以及創造人類新文明,均作出了重大貢獻。作為經濟全球化的早期版本,這條貿易通道被譽為全球最重要的商貿大動脈。

(二)絲綢之路的時代升華

隨著中國同歐亞國家關係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絲綢之路日益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新時期,為把我國同歐亞國家的互利合作推向新的曆史高度,習近平主席於2013年9月7日在哈薩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時提出: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係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通過以點帶麵、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念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了,但由中國最高領導人在公開的國際場合正式提出,尚屬首次。這表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念已由學術、局部和部門層次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外交戰略的高度,體現了中共十八大後中國外交的創新,也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合作共贏外交新理念的具體表現。“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的提出,準確把握了經濟全球化及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新趨勢,遵循了中國與中亞各國友好交流,進行區域合作的必然要求,是應對全球發展難題的現實選擇,是實現向西開放的有效途徑。

1.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內涵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它的形成是由於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經濟慢慢呈現出地域性差異。在歐美經濟持續繁榮的同時,亞洲經濟正在迅速崛起,並逐步形成了亞太經濟圈和歐洲經濟圈。亞歐地區已經成為整個世界的重要發展引擎。然而在亞太經濟圈和歐洲經濟圈之間有著一個巨大的經濟凹陷帶,即在中國—中亞地區之間形成了一個經濟凹陷帶。這個經濟凹陷帶就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所經之處。

絲綢之路經濟帶一頭連著繁榮的東亞經濟圈,另一頭係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在這條凹陷帶裏,雖然地域遼闊,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能源資源、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以及古絲綢之路沿線眾多的曆史文物、古跡、壯麗自然風光和多民族文化構成的寶貴的旅遊資源,被稱為21世紀的戰略能源和資源基地,但經濟發展水平卻與兩端的經濟圈存在巨大落差,不僅人均GDP相差懸殊,而且貧困人口比例遠高於歐亞大陸的平均水平,整個區域存在“兩邊高,中間低”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