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零售商看起來多麼強大,實際上都有脆弱的一麵。在國美的擴張史上,也經曆過幾次“危急時刻”,但國美迅速進行危機公關,化解了誤會,使事態未進一步擴大。2000年,也是因為倒閉傳言,國美上海一家店的供應商堵門連夜把貨拉走,黃光裕親自飛赴上海“滅火”。2001年,一份神秘的傳真出現在很多國美供貨商的傳真機上,說國美資金鏈將要斷裂,國美將要破產,而且據說發送傳真的人是一位對國美內情相當了解的人。這一“破產傳真”事件差一點造成非常惡劣的後果,所幸國美以強有力的姿態及時辟謠控製了事態。甚至當2004年黃光裕香港借殼上市並實現套現20多億港元後,還有一家國內雜誌刊登了一篇質疑國美資金狀況的文章。
對關於國美資金鏈緊張的說法,黃光裕淡然一笑:“我認為這是同行在製造不利於我們的輿論吧。當然事實怎麼樣,看我們企業的發展勢態和我們與客戶打交道的勢態,已經足以說明問題。不能他們每說句話我們都要當真,要靠自己的眼光去判斷。”
的確,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就是,國美在向全國擴張的5年裏,始終處在外界關於資金鏈的懷疑當中。尤其國美剛剛向全國擴張的那兩年,由於其淩厲的低價攻勢,很多業內人士以及媒體記者看不清到底是怎麼回事,一度認為國美是冒險以虧損做代價,進行快速擴張,而擴張的目的是從零售業上圈錢從事其他產業。
但在重重懷疑的包圍之中,國美的成長沒有中斷,國美擁有非常獨到的資金控製方針,這是其取得成功的一大關鍵因素。自1987年即開始與資金打交道的黃光裕是一位精於控製資金運轉情況的人。國美這麼多年資金鏈一直繃得較緊,但是從來沒有過如外界傳言的那樣發生崩盤的危險,其原因在於:國美在不斷擴張,而擴張的同時又在不斷吸納新的銀行資金來支持它。
國美對廠家的貨款支付除現款外,一般采用賬期和承兌彙票方式。賬期的周期一般為1個月左右,承兌彙票期限一般是3個月左右,即國美在拿到廠家貨物時,支付給對方承兌彙票,廠家3個月後就可以在銀行取出現金來。銀行為國美擔保,國美對銀行支付一定比例的押金,大約為20%。
國美在銀行可以開出多少承兌彙票?據國美內部一位人士透露,國美在全國與上百家銀行有著業務來往,在銀行總共大約有50多億元的授信。
銀行對國美信心的基礎是國美巨額的現金流量,50億元銀行授信分攤到365天上,一天大約為1300萬元。而國美現在一年的銷售額達200多億元,平均每天約為6000萬元,而且均是從消費者那裏收上來的現金。多年來,國美在銀行那裏一直保持著很好的誠信,承兌到期後都能予以支付。
國美有崩盤的可能嗎?一位零售業內的資深人士分析道,零售商若拖欠廠家貨款一段時間的話,廠家很少會采取激烈的方式,但廠家會停掉零售商的貨,除非零售商付貨款。如果不是全付,零售商付一點錢廠家就供一點貨,這會影響到零售商的銷售,現金流就更緊張。現金流如果流動不起來,零售業就會很危險,就沒法去償還銀行到期的承兌。沒法償還到期的承兌,銀行就會控製對零售商的授信,不再接受承兌,供貨商也會不斷擠壓零售商,這時如果有一兩個誘發事件,或者是一兩個廠家帶頭,就會馬上形成擠兌。供應商和不和零售商合作,是以零售商有多大的銷售能力、多少現金流為前提的。
國美擴張這麼快,不斷開新店,新店經營不好的話會虧損,這會不會造成現金流斷掉?這位零售業內的資深人士說,短期不會。如果要出現問題,可能是銷售額減少、現金流越來越少、債務越來越大,從而誘發某一事件。目前來看不會出現這種危機。
致命的是什麼呢?是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專業連鎖店越來越多,店與店之間銷售額的互相擠壓會很明顯,差的店會進入惡性循環,進而拖累整個公司。現在顯然還沒到這種慘烈的程度。在日本的狹小土地上,一個大型連鎖企業都會有200多家店,而在美國,連鎖店動輒上千家。在中國,電器連鎖還沒達到飽和狀態,市場空間還很大,競爭還不充分,國美一下子倒下的可能性不大。
隨著上市融資渠道的打開,隨著高層管理者越來越職業化以及對外部規範專業的合作機構的引進,國美的抗風險能力會越來越強。
歸根結底還是國美有現錢,所以才能勃發這樣的生命力。
現金支付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