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現金為王,利用現金與成本的關係(1)(2 / 3)

可史玉柱並不認輸,他認為巨人集團不可能破產,從資產負債表來看,巨人擁有資產5億元,而從債務結構來看,香港樓花的8000萬港幣是不用退賠的,而國內賣樓花的4000萬元已還掉1000萬元,還剩3000萬元,因而巨人還不到資不抵債的地步。史玉柱打算將巨人大廈與巨人集團斷開,再把巨人大廈改造成股份有限公司。如果隻完成一期工程蓋到20層,還需5000萬元資金,因此他想出兩個計劃:一是由收購方一攬子解決,包括還國內的樓花3000萬元,加上完成一期工程所需的5000萬元,總計8000萬元。作為交換條件,史玉柱出讓80%的股份;二是收購方出資5000萬~6000萬元,他出讓一半股份。

然而這一步棋卻未能如願,由於與收購方無法談攏,這一扇通往安全出口的大門也被完全堵死。

事實上,“巨人”的危機並不是一下子就出現的。當時,除了其房地產投資失利之外,其計算機軟件本業也陷入低潮,同時,該集團耗資巨大的保健品也沒有能夠真正打開市場。在這樣不穩定的基礎上。企業仍舊不斷擴張,而管理階層仍舊隻是一些善於編寫計算機程序的非管理方麵的人才。史玉柱曾經預計,1996年,巨人集團的產值將達到60億元人民幣,但是,1995年,該公司在保健品開發上的虧損就超過1億元,而1996年差不多所有子公司都沒有利潤上交。自1996年10月份起,公司已經沒有錢發員工工資了,員工們曾經到有關部門去請願,珠海市勞動局已經介入此事。

然而,巨人集團要解決的問題還遠遠不止這些,該集團在海內外籌集資金修建巨人大廈的事情使得集團幾年前的許多保證成為一個笑柄。

巨人大廈的建造動用了很多的人力和財力,開工之初預計1996年完工。巨人集團曾經四處籌資,史玉柱也曾經親自到香港去遊說投資人解除顧慮,並表示在三年內給投資人八成的回報率,這個數字曾經在香港引起震撼。史玉柱當時宣稱:三年後如果投資者購入的單位升值不超過百分之八十,巨人集團將“包底”補貼,做法包括用大單位換投資者的小單位,或者以出售集團單位所得來補償。這個項目在香港用大幅廣告反複刊出,因此,不少投資人實際上是“慕名”而投。

不過,1995年年初忽然傳出巨人集團拖欠大樓的建築工程費用,事情一出現,巨人集團就在香港召開記者會進行澄清,呼籲投資者放心。當時大廈隻進行了沉箱工程,還沒有開始正式建築。但是到了1996年的年中,大廈施工過於緩慢的現象引起了珠海市政府的關注,然而,巨人集團方麵仍舊宣稱大廈可以按照預定期限完工。

1996年,巨人大廈的一個承建商曾經采取激烈的行動向巨人集團索取巨額建築費,好在當地政府進行了一係列的調解,事情才平息下來。

1996年11月,史玉柱公開承認“巨人”在經營上出現失敗,提出“重新創業”的說法。他認為,“巨人”從1995年下半年開始到公司進入健康產業之後,交出了上億元人民幣的學費,“巨人”內部也陷入組織渙散、管理不力的困境,部門之間相互推諉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每月就高達幾百萬元人民幣。這也直接導致了保健品市場的迅速滑坡,集團資金周轉非常困難。而這時公司依舊冒著極大的風險將大部分的流動資金悉數投入巨人大廈這個巨大的無底洞,導致資金鏈條的斷裂,“巨人”的倒塌也就在所難免了。

試想,假若史玉柱風光之時就從銀行貸款,手中有現金,或許不會陷入後來愈演愈烈的惡性循環。

有現錢就有生命力

企業應保持一定的資金流,作為抵禦風險的一道屏障。

資金鏈這個決定所有商業企業生死線的問題,多年來也是國美在外界看來顯得撲朔迷離的一個問題。資金鏈出現問題,甚至隻是一則關於資金鏈出現問題的傳言,就能使龐大的企業一夜倒閉的例子舉不勝舉。國美與國通,一度兩家發展規模差不多。1999年年末,國通、國美都在上海開店,2000年開始你一家我一家在全國各地開店。國通鼎盛時期年銷售額達30億元,利潤額達到8000萬元。但2001年一則倒閉傳言散播開來,導致上海地區國通的供貨商堵門要債,國通一時拿不出區區幾百萬現金堵缺口,因此倒在了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