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5~1996年冬春高級女裝展示會上,皮爾·卡丹展示的是一係列以連衣裙、套裙及帽子為主的設計。此時,經曆了近50年的時裝藝術生涯,皮爾·卡丹的靈感非但沒有枯竭,反而更加爐火純青、圓熟練達,新意層出不窮,震驚了世界。
案例分析:索尼的創新之路
在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產品同質化傾向越來越明顯的情況下,不斷追求、不斷創新是企業獲得成功、求得長久生存的必由之路。
沒有創新與開拓,就意味著企業的衰退,在飛速變化的時代浪潮中很容易被淘汰。日本索尼公司秉承日本人特有的創新、開拓意識,以此為根本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索尼公司的前身是“東京通信研究所”,它是由井深大於1945年10月在日本橋?白木屋的三樓開設的一個事務所。第二年5月,其資金達到15萬日元,建立了東京通信工業,成為股份有限公司,共有員工8人。發展到今天,索尼公司已擁有十幾萬名員工,並且有一支工程師和科學家隊伍,營業額每月達20億美元。
索尼公司在發展的路途中曾出現過三次嚴重虧損,即1968年、1975年和1978年,失敗使公司的決策者更迭。當時成為最高決策者的盛田昭夫警醒了。他意識到,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今市場,企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必須不斷創新,以贏得市場。據此,他主持下的索尼公司新產品不斷湧現,業務也隨之興旺起來。
事實上,索尼公司創立不久,創始人井深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公司成立之初,公司的宗旨上赫然寫著:“公司絕對不搞抄襲仿造,而專選他人甚至以後都不易搞成的商品。”一般日本企業經營的基本方法是大量生產、大批銷售,但索尼公司走的卻是另一條路。索尼公司首先投資開發研究,創造出其他公司難以模仿的產品。即便是這種商品被其他公司趕上了,還會有新的產品出現,公司依靠技術進步不斷開拓新的市場。
索尼的成功是其不斷創新,積極進取思想的成功,一大串的事實證實了索尼所具有的創新精神:
1950年,索尼首創手提式磁帶錄音機;
1955年,索尼首創晶體管收音機;
1960年,索尼首創晶體管電視機;
1962年,索尼首創微型電視機;
1965年,索尼首創盒式錄音機;
1968年,索尼首創單槍三束彩色電視機;
1973年,索尼在世界上最早製成大角度(122度,20英寸)彩色電視機。
索尼公司在科研開發過程中,尤其注重應用性與大眾性。索尼創始人井深是一位高爾夫球和音樂愛好者,如何使運動與音樂結合起來呢?於是他與公司的研究人員商量,能否生產出一種出去散步時方便攜帶的盒式單放機,戴上耳機就可以邊走邊聽音樂。後來他們終於研製、開發並生產出了風靡一時的隨身聽。
在開發大眾化盒式錄像帶時,井深拿出一本袖珍書對公司的科研人員說:“請研究做成這樣大小的作用如電影拷貝的盒帶。”於是,錄像機誕生了,並很快風靡全球。
盛田昭夫做了最高領導人之後,把新產品的開發及創新放到了至關重要的位置。到20世紀80年代末,索尼公司已有上萬種規格的電子產品銷售到世界上的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在7個國家開設了30多家企業。他每年撥出巨款研究創新產品,科研費占營業額的5%以上,比如,1991年的科研費用高達15億美元。
在工作交往中,他們發現西歐企業管理人員工作效率非常之高,便考慮開發一種袖珍電子記事本、鍵盤小寫字母的計算機。2年之後,一種PalmTop(掌上計算機)就投放市場了。1990年,他們開發出一種掌上計算機,每件售價1250美元,銷售量非常大。一年之後,他們又推出掌上計算機二型,它體積更小,售價才500美元。這種產品出來後更加暢銷,一下子就賣掉了10萬台。目前,類似產品已風靡於世界各地,成為眾多商家追逐的利潤增長點。
索尼公司最關心的就是開拓與創新,他們的口號是:“我夢想的,索尼已經做到。”在這樣的宗旨下,該公司成為全球效率最高的發明者,平均每年有1000種新產品上市,其中800種是原產品的改型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