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代理是追逐短期利益的,所以同類產品交給代理做通常會縮短產品周期。因為通常代理不會去考慮品牌形象和客戶忠誠問題。
(3)通常交給代理做,淨利潤遠遠不如企業自己做來得高,隻有靠量來彌補;如果代理做的量和企業自己做的一樣的話,那機會成本是比較高的,利潤隻會更低。
(4)代理素質良莠不齊,能力大小不等,管理上會有一定困難,對全國性的市場推廣是不利。
(5)代理的觀念和廠家的可能並不一致,而客戶眼中的廠家形象就是代理人,廠家的政策就是代理政策,所以可能會讓客戶產生一些誤解。
(6)同一個地區,代理做過的產品再收回來,通常不太好做。
(7)代理容易發生和渠道相互勾結舞弊的事情。
(8)由於信息不對稱,很難了解產品真正的銷售情況,也很難再做準確的定位和市場推廣。
(9)增加的中間環節將導致廠家對市場的敏感度下降。
借道知名網站,易維九通集團麵向全國招商,稱加盟者三年可賺取百萬財富。約千名投資者慕名而來,在交了幾萬或幾十萬的加盟費後,成為易維的電子商務代理。
不過,他們並沒有夢想成真,而是生意慘淡、入不敷出:“那些廣告都是蒙人的,公司最初給出的承諾也無法兌現……”
“觸目驚心的現實,千載難逢的商機……經營QQ人才中國,三年輕鬆實現百萬財富夢想……”2006年6月,福建商人薛浪東被這樣一條招商信息吸引來到北京,到“QQ人才中國”的大本營易維九通集團公司(以下簡稱易維公司)考察。
在易維公司的宣傳中,“QQ人才中國”是一個在人力資源與企業之間進行中介配置的電子商務平台,是強強合作的產物:騰訊QQ是擁有巨大客戶群的大型門戶網站,而“人才中國”則是易維公司旗下一個“產品齊全”、能夠實現“人職精準匹配”的大型綜合人力資源門戶網站。
據稱,“QQ人才中國”的盈利方式主要是從用人企業那裏獲取廣告費,而作為騰訊QQ唯一的人力資源頻道,它從一開始就享有巨大的資源優勢。投資者一旦加盟,勢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年收益100萬元”可“輕鬆搞定”。
“易維公司沒聽說過,但騰訊我知道……要是好好做的話,我覺得這應該是個掙錢的項目。”薛浪東經過兩個多月的考察,與易維公司簽了合同,成為“QQ人才中國”福建省總代理。為此他支付了22萬元加盟費。
返回福建後,薛浪東立刻招兵買馬,全力以赴投入運營。風風火火折騰了兩個月,但入不敷出。“它網上積累的資源太少,那些企業都不願意來……”
接下來的發展更出乎薛浪東的意料——騰訊首頁撤掉了原有的人才頻道。薛浪東接到易維公司的通知,稱易維跟騰訊的合作已到期終止,以後代理商不能再用騰訊名義做廣告了。
“‘人才中國’鏈接在騰訊首頁上的時候,排名還能在一萬左右;失去騰訊後,馬上就掉到5萬名開外。”薛浪東說,不能用騰訊等於被“釜底抽薪”,“這生意根本就沒法做了”。
對此,易維公司一位負責人童起標解釋稱,該項目推出時與騰訊簽過一年合作協議(2005年10月到2006年10月),以借力於騰訊的品牌打開市場。他說隨著易維公司的壯大及跟其他媒體合作的加強,再租騰訊已無必要,何況跟騰訊合作每年需要幾百萬元。童起標認為易維在進行正常的經營決策。
對童的說法,薛浪東不以為然。他說,廣告招商時易維打的是騰訊的牌子,宣稱雙方是“長久穩定的合作”關係,“我們這些人就是衝騰訊的牌子來的,把我們給招進來了,大牌子就給撤了。易維公司倒是省錢了,我們這些代理商怎麼幹?”
“QQ人才中國”縮水成“人才中國”,在薛浪東看來,是一種明顯的“欺詐”行為。
當被問及易維公司招商時是否曾向加盟者說明與騰訊是臨時合作關係時,童未正麵回答。
童起標稱,截至目前,易維公司的“人才中國”項目總共招有60餘名代理商。目前他們的經營情況總體良好。而且,除“人才中國”外,易維公司還有其他十幾個電子商務項目,它們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用各大網站的牌號。
大約在兩年多時間裏,易維公司以這樣一種模式總共在全國各地招了上千名代理商。童起標說,這些代理商的經營情況同樣被普遍看好。
不過,代理商呈現的情況與童的說法有很大出入。天津代理商項霖在一家315網站公布了一組調查數據:100%的代理商沒有盈利;100%的代理商後悔加盟;98%的地市級代理商虧損嚴重,月平均收入不到月平均投入的50%……項霖的這個數字被很多代理商認可。
為了維權,代理商們以項目為單位,建立起了各自的QQ群,互通信息。據QQ群上得到的反饋信息:代理商們普遍虧損,部分已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