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微利時代,低成本造就利潤空間(3)(2 / 3)

4月的一天,當財務報表送到楊元慶手中時,上麵明確寫著盈利500萬元。楊元慶笑了,在奔騰計算機上聯想PC打了一個翻身仗。楊元慶打亂了國外品牌在國內的部署——聯想奔騰計算機的價格比國外品牌的486還便宜。以往都是國外品牌帶動國內品牌更新換代,這一次楊元慶改變了遊戲規則,成為市場的主導者。

在聯想的帶動之下,國外品牌計算機也不斷調低價格,讓中國老百姓買得起的計算機越來越多。從那一年開始,中國的計算機市場發生了兩個巨大變化:一是主流機型和國際同步;二是新品價格被控製在1.5萬元以下。聯想的價格理論在市場上得到了回應。1998年,聯想計算機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達到了17.9%,穩居國內第一,在亞太區市場排名第三;1999年成為亞太第一,超過了很多國際知名企業,引起世界關注。

由聯想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現在的社會更講究“雙贏”。企業讓出一部分利益,較之那些最大限額逐利者更討老百姓的歡心,而老百姓也會投桃報李,通過購買其產品為企業創利。

控製不必要的開銷

很多時候都是這樣,當你走進一家商場時,你可能隻是想買一隻牙刷,但出來時,手裏不僅有牙刷、牙膏,還有洗發精、鞋子以及一些小食品。怎麼會這樣呢?要知道,你原本隻是要買一點小東西而已。這就是人們普遍的一種心理,看到商品的價格低,或者某些誘惑性宣傳,便慷慨解囊了。而這些東西,平心而論,你真的需要嗎?你隻是看到別人買,覺得總會有用得著的時候吧。於是乎,家裏堆滿了“沒有用”的東西,造成了很大的浪費。

作為老板,任何時候都要對開支精打細算,想著怎樣去降低成本,減少費用。精明的老板總是把一塊錢當兩塊錢用,該用的時候就把錢用在刀刃上,不該用時一塊錢也不多花。因為,他們深知,如果在某一個地方用錯了一元錢,並不就是損失了1元錢,而是花了2元錢。

如何去控製不必要的花銷,常有的辦法是:

一、分清是“可買可不買”還是“非買不可”

分析人們的消費心理,一般人總是存在著“可買可不買”與“非買不可”兩種心理活動。很簡單的一個例子是,某公司為了業務需要,將添置10台計算機,這對一個處在發展階段的企業來說算不了什麼,老板會很幹脆地簽下支票,讓采購部門去辦。正是有了這種應該買或者是可買可不買的心態,使人產生“非買不可”的壓力。在某種情況下,反而會造成一種錯覺,仿佛是他都有了,那麼我也應買的群體攀比心理,導致公司購買更大數量的同類物品。

二、摒棄“我也要”心理

在辦公用品的購買上,這種心理的表現是十分突出的。比如,公司人事部的經理對行政主管說,辦公室需要購買1張桌子、6把椅子和1個茶幾,尤其對人事部來說,這些辦公用品的添置有助於公司形象的完美。如果行政主管批準了,那可就惹下麻煩了,沒過幾天,其他部門的主管會不約而同地前來報告,他們也需要改善一下辦公條件了。如果行政主管也同意了,可能各部門的下屬也會說,我們的桌子也早該換了……依此互相攀比下去,那樣老板就慘了,不得不去派人購回這些東西,否則將無法將各部門的怒氣撫平。這種購買活動,真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三、避免滾雪球式的開支

如果公司的某項費用如滾雪球一樣難以控製,必然會影響到公司的其他工作。公司推行辦公自動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某公司準備改善辦公條件,專門組建了一個辦公自動化領導小組,以便使機器的購買、設備的配套和經費等問題得以落實和妥善解決。經過一個多月的論證、調查和詢價,決定為公司先購置20台計算機,並建立一個小型的計算機終端網絡。當設備進公司那天,公司各部門如過節一般熱鬧,但是第二天財務部又接到了更多的賬單。

因為購買了計算機後,還需要有大量的輔助設備等其他開支。辦公室秘書部門為與計算機配套,購置了3台打印機;財務部門則購買了新式的財務軟件,其價格遠遠超過了整機;為總經理和兩位副總經理購買了3個隔音罩。結果,兩個月以後,財務部門發現,為計算機配套的開支已遠遠超過購買主機的費用。

所以在購買新設備的時候,深思熟慮的老板總是親自審定報告,決定購買與否,以防止這種滾雪球似的開支出現,避免那種互相攀比的風氣發生。

每一家企業都有節約成本的絕招兒,即那些相對而言比較容易節省開支的辦法,但下麵這些做法對大多數企業都適用。

1.租用

當買方市場來臨時,租金也有所降低,會出現大片大片的空閑寫字樓,成千上萬的租戶無事可做。如果你是個名聲不錯的租戶,你的房東會竭盡全力讓你留下來,這可是你伸胳膊伸腿、討價還價的絕好機會。有一個客戶和房主講價,兩年期的租金下降了70%多!因為他知道,房主不想失去他這個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