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電玻殼看起來簡單,實際上生產工藝極其複雜,操作可變性大,質量要求異常精確,其屏內麵16個點的控製精密度要求達到0.15毫米,屏表麵的粗糙度不得超過1微米(即普通頭發絲的1/7)。目前,這種高、精、尖的生產技術,僅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國家所擁有。
1991年,安彩集團全套引進國外技術設備的一期工程投產。當時國家沒有投資,沒有撥付流動資金,安彩集團頂著2.2億美元貸款的巨大壓力,迫切希望投產後產銷兩旺,好償還貸款。然而,安彩在投產初期就陷入了困境,員工們看到的不是滾滾而來的利潤,而是產品積壓的情景:廠內倉庫、廠區、廣場甚至馬路邊都堆放著因質量問題而賣不出去的產品。他們萬萬沒有想到,輸出技術的日本某公司,不僅在輸出技術設備時留了後手,而且在輸出技術設備的安裝、調試過程中也有意無意地設置了一些“暗釘子”。
安彩集團想通過引進先進技術,提升成本優勢,達到產銷兩旺的夢想破滅了,他們強烈意識到,單靠引進技術,不能自主開發,民族工業就會受製於人。處在關鍵時刻的安彩人下決心拋開“洋”人,走自力更生、消化、吸收、開發、創新之路,開始了不斷的技術創新。
被外國專家稱為玻殼“黑匣子”的“池爐”,是熔化儲存玻璃溶液的關鍵設備。由於爐內情況無法直觀,隻能憑操作工的感覺和對下線毛坯的判斷來掌握,質量很難控製,屏殼不良率一度高達20%~40%。他們依靠清華大學和自己的科研力量聯合攻關,很快開發出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玻璃池爐數字控製模型”,通過計算機模擬演示,可以準確地“觀察”爐內情況,使配料、爐溫、壓力、液麵高度和液體流向等重要參數時刻保持最佳組合,把玻璃不良率降低到6%~8%的範圍內,比國際先進水平的15%還低。
模具是彩色玻殼製造的核心技術之一,易損難造。進口一套100萬美元,而且一等就是幾個月。其中衝壓玻殼內槽的“平凸模”最為關鍵。由於在衝壓時一次成型,不再打磨加工,因此要求精度極高。而花錢買來的製造技術竟是靠手工研磨,再有經驗和責任心的磨工,也難以使數百個點上的誤差值小於0.2毫米。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一技術難題,安彩人對設計軟件進行了大膽改進和創新,用先進的高速數控銑床代替了原來的人工研磨,使過去幾個人幹幾個星期的活兒由一個人幹幾小時就可完成,誤差精度由0.2毫米降為0.03毫米,製造成本也大大降低,完全擺脫了對外國公司的依賴,形成了屬於安彩獨有的模具開發和製造的核心技術。
技術上的消化和創新使安彩初嚐甜果。為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他們加大科技投入,每年從銷售收入中拿出5%~8%的資金用於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把推進技術進步、研發創新、攻占世界技術製高點作為公司快速發展的戰略方針。同時,為配合這一戰略的實施,安彩集團外引科技人才,招賢納士,對內強化員工專業培訓,提高技術素質。現在,2800名員工中,已有62%達到了大專以上學曆水平,為公司的技術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就技術水準而言,經過不斷創新,如今的安彩已對玻殼生產的整個工藝流程進行了全麵改造,先後完成技改項目1400多個,研製新設備126套,解決工藝難題364項,填補國內空白29項,其中錐封接麵不機械倒角和封接麵不拋光技術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產品品種從引進時的3個變成了6大係列42個品種,成為國內同行業唯一具備自主開發能力的企業,完全具備了靠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進行技術總承包,對外出口製造技術和成套設備的實力。
安彩集團通過提高技術降低了成本,擺脫了對“洋”技術的依賴,產品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市場上都越來越有競爭力。
價格微利,百姓獲益
產品價格微利,老百姓這個龐大的消費群體無疑是最終受益者。反過來說,一個沒有消費群體的產品是沒有出路的。在微利時代,想打好成本之戰,你就得挖空心思分析老百姓,也就是你的消費者,看他們需要什麼,這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贏成本之戰。
中國百姓購物,價格是重要因素。這是中國的國情。聯想的價格策略也是緊扣這一國情實施的。聯想的質優低價後來頗受同行非議,認為是他們擾亂了市場。但對於聯想來說,這樣做一方麵是增加了市場份額,另一方麵又使廣大國內用戶得到了實惠。
在1996~1999年間,聯想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降價戰役,一次是1996年抓住奔騰取代486的契機發動的萬元奔騰機戰役;另一次是1999年奔騰Ⅲ型機的降價。
當柳傳誌1996年第一次舉起價格這一利器時,緊張的氣氛彌漫在聯想。複雜、全新的市場情況使人們無法估計勝敗。那時,聯想的財務年度剛剛開始,國外廠商將他們的奔騰係列計算機還定位在1.5萬元以上。聯想直接把價格拉到了萬元的水平線上,聯想的奔騰機隻賣9999元。整整一個月,直接負責此事的楊元慶焦急地等待著市場的反應。他知道,如果降價不成功,聯想就會血本無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