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基民常備實戰技法(4)(1 / 3)

4.1基金投資實戰戰法

4.1.1新手上路購買基金要講究技巧

一些細心的投資者在實際操作中也會發現,購買基金的確有訣竅,關鍵就是要掌握好以下一些技巧:

1.認購把好“時間脈”

在基金募集期內,究竟是一開始就買,還是等到募集期快結束時再買?除了考慮資金的流動性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認購期的利息收入。針對不同的基金,理財專家建議,投資者應該選擇不同的認購期。

有些基金在其招募說明書中規定:“資金在認購期內產生的利息將計入基金資產,即基金募集期內所產生的利息在所有投資者之間按照投資額大小分攤。”如此可見認購基金越晚越劃算。

有些基金在其招募說明書中規定:“認購款項凍結期間內產生的利息折算成各基金份額歸投資者所有。”如此一來,投資者就不用擔心自己的資金在募集期內所產生的利息被別人分享了。而且投資者此時享受的利率是銀行間同業存款利率,甚至高過銀行定期存款的利率水平。對於這類基金,早早購買不失為明智之舉。

2.申購也可避免損失

目前市場上的基金日益增多,投資者會為到底挑選哪隻基金而犯愁。購買到稱心的基金除了運氣之外,更需要有一雙“火眼金睛”。理財專家指出,同一隻基金,認購和申購的費率是不一樣的。基金公司為了追求首發量,認購費率一般會低於申購費率。因此,從節省手續費的角度出發,如果看好某隻基金,應該盡量選擇在其發行時認購。

如果采用認購的方式,萬一對基金把握不準的話,也可能會踩上“地雷”。李女士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李女士是個基金投資新手,她認為認購基金和買原始股有類似之處,覺得認購基金肯定比申購基金劃算。然而李女士卻遇到了自己的基金淨值“跳水”的尷尬,此時,李女士才發現認購基金也有一定的風險。

采用申購的方式盡管要多花一些手續費,卻有機會觀察所選基金在封閉期後的表現,讓自己的投資更加有的放矢。如果該基金的走勢一直低迷,投資者就有了三思而後行的機會。如果基金的淨值穩步上升,這時考慮申購,雖然手續費貴了一些,但盡量避免和化解了自己的投資風險。由於各基金的收益差距較大,經過綜合選擇、優中選優,有利於提高自己的投資收益。

3.交易成本有節省空間

目前一些基金代銷機構的認購費率都比較優惠,但這種優惠並非人人都能享受的。一般而言,基金公司會給購買大戶以一定的優惠。比如在認購費率上,某基金就規定:凡是認購100萬份以上的投資者,前端認購費率可從1.2%降到0.8%。如果投資者手頭上有大量的資金,不妨可把握這個機會。

對於中小投資者而言也並非沒有機會。基金公司在發行新基金時,大部分的基金份額是通過委托各代銷網點來銷售的,基金公司會支付代銷網點代理費用。因此有機會的話,可以嚐試跟代銷網點討價還價,爭取到一定的折扣。一般來說,證券公司在這方麵的靈活性要高於銀行,在券商代銷網點買基金,投資者可能會享受到更大的折扣。

選擇長期持有基金而不是波段操作的投資者,可考慮選擇後端付費的方式來減少投資成本。一些基金在確定贖回費方麵采取的是按照持有時間長短來決定費率的方式,持有的時間越長,申請贖回時所能獲得的費率優惠就越多。因此,如果選擇後端付費的方式,長期持有基金(一般持有1年以上)的投資者就可以憑著更為優惠的交易成本而獲得相對更多的收益。

4.1.2選購基金產品莫入七大誤區

1.誤區一:喜新厭舊

不少投資者喜歡購買新發行的基金,究其原因,主要是新發基金在認購期的宣傳力度很大,容易給投資者帶來視覺和聽覺上的衝擊。加上銀行、券商等基金代銷網點的主動性推銷,致使投資者在看待新基金和老基金的關係上有所偏頗。

其實,從理財的角度看,除了一些具有鮮明特點的基金之外,老基金比新基金更具有優勢。

(1)新基金和老基金在本質上並沒有差異,完全是同質性的產品。每一隻新基金都會取很吸引人的名字,但無論是“穩健增長”、“動力平衡”、“先鋒”,還是“積極配置”、“經典配置”,都隻是基金的名稱而已,基金本身並沒有本質上的差異。

(2)老基金的可選擇性更強,完全可以從中選擇到優秀的基金產品。現階段開放式基金的種類已基本定型,每一大類基金的數量也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數量。截至2007年7月底,僅開放式基金就有210隻,另有股票型基金和配置型基金143隻。如此眾多的基金產品完全可以滿足我們優選、比較的需要。

(3)老基金更容易判斷和優選。投資者之所以買某基金產品,就是希望基金淨值能夠上漲,而且漲得要比別的基金多一些,也就是說投資者希望買到一隻“好基金”。那麼,到底是已經存在的基金中的某隻基金會成為“好基金”呢,還是正在發行的某隻基金會成為“好基金”?答案當然是前者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老基金有曆史業績和持倉情況可參考,能夠對其未來的業績進行相對科學的預測;而新基金卻沒有曆史,隻是一張白紙。

2.誤區二:越便宜越好

不少投資者把基金當成股票,認為基金淨值高的上漲空間不大,而去購買麵值附近甚至是麵值以下的基金。殊不知,好貨不便宜,便宜沒好貨。基金累計淨值高說明其競爭能力強,基金團隊管理水平高,發展後勁足,正所謂強者恒強,弱者恒弱。因此,以淨值論英雄其實是很有道理的。

3.誤區三:股票基金也定投

現在不少基金都推出了定投業務,其實,定投業務隻適合於非股票類基金。股票市場具有非常明顯的周期性,而且波動很大,風險較高。股票型基金主要的投向就是股票市場,其淨值和股票市場的波動總體上是同步的,很難有基金會反其道而行之。試想,如果在漫漫熊市中也進行股票型基金定投,“定期定額”豈不是變成“定期虧錢”了?因此,投資股票型基金,首先應該對股票市場有一個趨勢上的判斷,要順勢而為,在預期股市走高的情況下購買股票型基金更為妥當。

4.誤區四:短期收益決定買賣

不少投資者在決定申購或者贖回基金時,都是根據基金最近一段時間的表現來判斷的。上個月哪隻基金漲得最多,就買哪隻;手裏的基金投資了1個月,如果其表現不盡如人意,就立即換基金。其實,基金的業績具有一定的波動性,有的時期這隻基金表現很好,但到了下一個時期,另一隻基金的表現也許會更加優秀,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投資者應該根據一段較長時期內基金的相對業績來判斷基金的優劣,把對基金的觀察期放得相對長一些。

5.誤區五:過於分散或集中

不少投資者根據“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的原理,看中一隻基金就買一隻,買來買去買了十幾隻基金,整體收益不怎麼樣,管理基金的時間成本倒大大提高了。其實,理財投資應該是在相對分散的基礎上適度集中。因此,在做好資產配置的基礎上,對於風險較小的投資,選擇一隻基金就可以了;而對於風險較大的投資,以兩隻左右的優選基金為宜。

6.誤區六:複製基金=業績複製

最近基金複製比較流行。宣傳者往往將以前的基金作為榜樣,給投資者以極大的幻想。其實,即便是同一家基金公司、同一個基金經理、同樣的基金投向,這兩隻“孿生”基金還是兩隻不同的基金。雙胞胎都會有不同的命運,何況複製的基金?複製基金其實就是一隻普通的基金,和別的基金在本質上沒什麼區別。

7.誤區七:經理去哪我去哪

有些投資者非常崇拜基金經理。某個基金經理以前管理的基金業績不俗,現在跳槽去了另一家基金公司去管理另一隻基金,這些投資者就緊跟基金經理的腳步,也更換門庭轉換基金。基金業績的好壞固然是與基金經理的觀念和智慧分不開的,但與基金公司和基金團隊的關係更大,沒有了優秀基金公司和優秀基金團隊的依托,任何基金經理都將舉步維艱,再好的智慧也很難發揮出來。

4.1.3買基金需做到六個對比

對投資者來講,掌握一定挑選基金產品的技巧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對比”之法必不可少。

1.基金運作規模之間的對比

一家運作規模較大的基金管理公司比運作規模相對較小的公司擁有更大的客戶群,更充足的資金,更強大的市場影響力,更完善的基金產品線,更具有品牌價值。

2.基金過往業績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