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股民常備實戰戰法(3)(1 / 3)

(2)投資多年沒起色。投資多年的基金,一點起色也沒有,一直都處於虧損狀態,投資人也得賣基金。假如一隻基金持有了3年之上,投資報酬率仍然是負的,此時,就要慎重考慮選擇新目標,把虧損的部分補回來,千萬不要苦守寒倉,因為有可能當初買進的是相對高點,要回到原來的價位已不太容易了,更何況還要有報酬。

第五種情況:基金會被清算。

主要是因為基金規模已經縮小到一定的程度,基金繼續存在已經不符合經濟效益,基金公司就會將這樣的基金清算掉。基金準備清算前,都會先通知投資者將會在什麼時候清算基金,由於基金清算還需要一定的成本,投資人在清算之前先賣掉基金,也許可以少賠點。

第六種情況:市場行情走下坡路,景氣難以支持時。

假設這個時候你還滿手股票型基金,就應該調整策略,因為空頭市場降臨時,隻會讓自己擁有的股票型基金淨值持續縮水。因此,這個時候應該轉換成比較保守的基金,比如債券型基金。

8.賣掉基金的時點選擇

(1)對於股票型基金來說,由於主要投資於股票,所以你在股票上漲時賣掉基金是最合適的。如果為了節省到賬的時間,可以先轉換成貨幣基金再贖回。這樣要比直接贖回到賬的時間快,收入也要多一些。

(2)對於債券型基金來說,則在自己有需要的時候贖回即可,一般無須選擇時間點。

(3)對於貨幣型基金來說,因為貨幣型基金屬於固定收益類型的投資,所以,在買賣貨幣型基金的時候,選時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當你需要用錢或者其他需要周轉資金的時候,就可以贖回,一般無須選擇時間。

基金作為一種中長期投資的工具,其買賣的成本較高,時間較長,不適宜做短線操作,如果不是有資金需求,或者基金條件發生了變動,或者未來不具有投資價值,或者是整個市場行情走下坡路這些情況,就沒有必要賣掉手上的基金。在目前市場環境好的前提下,如果前期基金收益已經很高,近期基金的基本條件發生了轉變,可以賣掉基金,獲取收益,然後再投資其他的基金。

另一方麵,在有加息預期的情況下,應該減少對債券型基金的投資,而貨幣型基金也不宜投資過多。

3.1.3挑選基金應考慮的因素

挑選基金的時候,不能將業績作為投資決策的惟一依據。除了基金的過往業績外,應該考慮的因素還有:基金經理投資策略的合理性、營運費用、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基金管理人利益與投資人利益的一致性等。

1.投資策略是否合理

基金的投資策略應符合長期投資的理念。投資人應避免持有那些注重短線投機以及投資範圍狹窄的基金,如大量投資於互聯網概念股的基金。另外,基金經理應該有豐富的投資經驗,這關係到基金管理人的過往業績的持續性,必須重點考察。

此外,基金應設有贖回費以減少投資者短期操作的意願,並采取比較客觀公正的估值方法以保證基金資產淨值準確地反映其持有資產的當前價值。

2.費用是否適當

投資人應該把營運費用過高的基金排除在選擇範圍之外。營運費用指基金年度運作費用,包括管理費、托管費、證券交易費、其他費用等。一般地,規模較小的基金可能產生較高的營運費率,而規模相近的基金營運費率應大致在同一水平上。對於有申購費的基金而言,前端收費比後端收費長期來看對投資人有利。在境外,幾隻基金進行合並時有發生,但合並不應導致營運費用的上升。

3.信息披露是否充分

基金信息披露是否充分,一方麵體現了對投資人的尊重和坦誠,另一方麵則關係到投資人能否充分了解其投資策略、投資管理和費用等關鍵信息。除了通常情況下披露投資策略、基金經理的名字及其背景之外,當投資策略有重大調整、基金經理的職權甚至人員發生變更時,基金應當及時地、完整地公告。投資人還應注意,基金經理是否坦誠地陳述與評價其投資定位和業績表現,具體可關注年度報告中基金經理工作報告。

境外基金在合並時還應說明基金經理、投資策略和費用水平是否發生變化;並披露基金經理合並時簽訂的合同期限,包括其中的離職條款。

4.管理人是否與投資人利益一致

如果有可能,投資人還應當了解基金經理及高層管理人員的報酬機製,尤其是與業績掛鉤的獎金的發放製度。因為基金公司的激勵機製應建立在投資者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而不是基金公司股東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麵,還可以關注基金公司是否有一定的淘汰機製更換業績差的基金經理。

3.1.4如何選擇申購基金的時機

投資股票最重要的是選股、擇時,投資基金也不例外。大家都盼望自己能夠在一個合適的時機買進一隻好的基金。

從長期投資的角度來看,短期市場的震蕩隻不過是長期趨勢線上的一個變動而已。隻要你選擇的是穩定增長、信譽優良的基金公司的基金,投資的時間較長,比如3~5年,你一定會是獲利者。

因此,花精力去找市場高低點是次要的,長期投資才是重點。但單筆投資如果能選在一個好的時機入場,至少可以少受短期套牢的心理煎熬。這可能也是大家在投資基金時為什麼如此關注時機的根本原因。把握投資基金時機的原則如下:

1.根據經濟發展周期判斷買入時點

(1)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股市的漲跌大致反映了經濟發展的景氣度。經濟發展具有周期性循環的特點,一個經濟周期包括衰退、複蘇、擴張、過熱幾個階段。

(2)在經濟周期衰退至穀底到逐漸複蘇再到有所擴張的階段,投資股票型基金最為合適。

(3)當明確經濟處於穀底階段時,應該提高對債券基金、貨幣基金等低風險基金的投資比重。

(4)如果經濟處於發展的複蘇階段,應加大股票型基金的投資比重。

(5)當經濟發展速度下降的時候,要逐步獲利了結,轉換成穩健收益型的基金產品。

2.根據基金募集的熱度

當買賣股票成為全民運動時,距離股市的高點就為時不遠了。相反當散戶們紛紛退出市場時,市場可能就在孕育反彈。經驗表明,募集時被瘋搶的基金業績不佳的概率大於募集時冷清的基金。

3.注意基金營銷的優惠活動,節省交易費用

基金公司在首發募集或者營銷期間,為了吸引投資者,通常會舉辦一些優惠活動,這時是投資者進場的一個好時機。

4.要擺脫基金淨值的誤區

不要認為淨值低的基金較容易上漲,淨值高的基金不易獲利。因為淨值的高低與上漲或下跌沒有直接的關係。隻要基金投資組合調整得當,淨值總是可以上漲的。相反,如果組合選擇有問題,淨值再低仍然存在繼續下跌的可能。所以選擇基金不應看淨值的高低,而是要根據市場的趨勢來判斷。

3.2基金強勢組合實戰戰法

3.2.1如何構建投資組合

目前,我國的開放式基金已近300隻,業績優秀的基金足以讓投資者挑花了眼。是集中投資於一兩隻基金還是分散投資於若幹隻基金,是一個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精心選擇不同類型的基金,構建投資組合,以達到適度分散風險的目的。投資者理性的選擇應是:

1.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投資組合可以有效分散風險

中小投資者固然本金較小,但同樣應當借鑒博弈遊戲中莊家的思路――合理地分散風險,這有助於增加贏的概率。

如果隻買一隻基金,那麼等於將寶完全押在它的身上,投資者的收益將完全被它的波動所左右,投資收益會很不穩定,對偶然因素造成的資產損失的防範能力也會大大下降。

所謂的“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講的就是分散風險的必要性。而構建投資組合的意義,就在於可以有效分散風險。

2.給你一塊調色板――根據自己的需求構建組合

根據自己的需求構建組合,一個基本方法是通過調整不同基金的配置比例,使自己的基金資產在風險收益上更符合自己的需求。

簡單地說,股票基金具有高收益、高風險的特征,適合那些願意承受較高風險、追求高回報的積極型投資者;混合基金更適合穩健型投資者;債券基金、貨幣市場基金適合那些要求本金絕對安全、流動性高、回報略高於存款的保守型投資者。

但投資者的需求是多樣的,簡單地以積極、穩健、保守三種類型來概括,可能會抹殺同一類型投資者內部存在的差別。比如,一位保守型的投資者也可能希望在保持總體資產的低風險的同時,配置一部分風險收益較高的資產,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由20%的股票或混合基金、40%的債券基金、40%的貨幣市場基金構成的投資組合,可能更符合他的實際情況。

因此,通過調整投資組合內不同基金的配置比例,可以滿足投資者多樣化的需求。在這個意義上,投資組合就如同一塊調色板。

根據自己的需求構建組合的另一個可行的方法,是根據自己手中幾筆資金的不同用途,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別投向不同類型的基金。一個家庭的財務目標可能是多樣的,如旅行消費、支付債務、子女教育、子女結婚、退休養老、買房買車、防範意外。投資者可以根據不同的財務目標,結合資金的投資期限和個人偏好,選擇不同的品種。

比如,對青年夫婦來說,在子女教育費用上的投資多年後才會使用,選擇一些具有長期增值潛力的股票或混合基金較為合適;如果投資目的是為了改善家庭的日常財務狀況,不妨選擇一些較為穩健的分紅型產品;如果是一筆隨時可能動用的錢,還是買成貨幣市場基金比較好。

3.分散投資不是開雜貨鋪――買多少隻基金更合適

經常可以看到不少個人投資者,或者是因為同事朋友推薦,或者因為基金管理公司或銀行網點促銷,不斷買入新基金,導致持有的基金越來越多,像個雜貨鋪。

構造一個可以有效分散風險的組合,基金數量固然不能太少,但也不是基金數量越多越好。

有專家指出,基金的數量太少,容易造成投資組合的劇烈波動,影響收益的穩定性,無法有效地分散風險;基金的數量太多,則無法提高分散風險的效率,基金組合的安全性並不會因基金數量的增加而增加。國外的研究表明,當投資組合中的基金數達到8~15隻時,組合的表現就會和市場指數的表現相近;持有的基金數量超過這一數字,超過部分的基金並不能產生進一步的分散風險的效果。

就目前我國的市場情況而言,投資者持有的基金數量可以在3~10隻之間。

但這並不是說,投資者擁有10隻基金,就一定意味著基金組合的風險得到分散了。需要注意的是,投資組合中的各基金品種最好在風格上存在一定的差異。研究表明,投資組合中的各基金品種相關性越高,分散風險的效果越差。一組同類的股票基金構成的投資組合,是不可能達到有效分散風險的效果的。

3.2.2如何調整投資組合

構建一個自己的基金投資組合,絕非一勞永逸。必須管理它,適時對它作出調整,保證它按照正確的軌道運行。

1.何時進行調整

投資者在判斷是否應該對一個基金投資組合作出調整時,一個要點是判斷這個組合是否達到了自己的期望。如果和你的計劃不符,比如說,它的波動程度超出了你的承受能力,或者它的收益無法讓你滿足,或者是它的成長性還可以,但是沒能向你提供足夠的紅利分配以滿足你的某些經常性支出,在這些情況下,不妨作出適當的調整。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要點是,基金投資組合中不同類型基金配置比例通常在實際運作中逐漸偏離原先的設定,這也使得投資者不得不考慮是否要做一些調整。

專家指出,以股票為主要投資方向的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的長期平均增長率顯然要高於債券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這是造成基金投資組合中不同類型基金配置比例逐漸偏離原先的設定的重要原因。

【例】假設,構建了一個簡單的基金投資組合,其中包含一隻股票基金和一隻債券基金,配置比例為各50%,在其後的一年時間裏,股票基金的淨值增長率是100%,而債券基金的淨值增長率是20%。由於兩者的淨值增長不同步,此時兩隻基金在整個投資組合中的占比將發生巨大的變化,股票基金將達到62.50%,而債券基金縮減至37.50%。這樣整個組合的風格正在由偏穩健型向偏積極型轉變,風險收益水平明顯提高了。此時,是否需要賣出一部分股票基金,買入一部分債券基金,以恢複初始的資產配置比例,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據介紹,多數專家建議在資產配置比例偏離原計劃的5%~10%的情況下就應作出調整。

還有一種情況也是經常發生的,投資者本人的投資傾向和投資目標發生了變化,由此需要對投資組合作出相應調整。下麵就兩種不同的變化方向,分別作更詳盡的分析。

2.更積極些可行嗎

在下麵的幾種情況下,投資者可以考慮采取更積極的策略:

(1)當“菜鳥”升級成“老槍”。

對於剛剛步入基金投資之路的新手,一開始可以先構建一個相對穩健的基金組合,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之後,再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和風險承受力,考慮是否要對最初的組合加以調整,從而加強組合的進攻性,提高風險收益水平。如果投資者確實感到對自己的基金知識有了足夠的自信,對於市場變化已具備了一定的掌控能力,可以考慮采取更積極的策略。

(2)用已實現的贏利來墊底。

在前期投資有較大獲利的情況下,投資者也可以考慮用已實現的贏利作為“安全墊”,放大整個組合的風險收益水平。

【例】一個資產10萬元的投資組合,其中股票和債券投資各50%,一年後組合資產增值到15萬元。此時,投資者如果打算采取更積極的策略,可保留5萬元的債券資產,將其餘10萬元投向股市。若股票市場繼續上漲,調整後的投資組合收益勢必較原組合有較大增加;若股票市場轉為下跌,5萬元的贏利作為“安全墊”也能夠承受較大的風險,此時隻有在股市下跌50%的情況下,才會威脅到本金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