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有中、長線投資打算的投資者來說,還可趁除息前夕股價偏低時,買入股票過戶,以享受股息收入。有時出現在除息前夕股價偏弱的原因,主要由於這時的短線投資者較多造成的。因為短線投資者一般傾向於不過戶、不收息,故在除息前夕多半設法將股票脫手,甚至價位低一些也在所不惜。因此,有中、長線投資計劃的人,如果趁短線投資者回吐的時候入市,既可買到一些相對廉價的股票,又可獲取股息收入。至於在除息前夕的哪一具體時間點買入,則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技巧問題。一般來講,在截止過戶前,當大市尚未明朗時,短線投資者較多,因而在行將截止過戶時,那些不想過戶的短線客,就將所有的股票沽出。越接近過戶期,沽出的短線客就越多,故原則上在截止過戶的1~2天,可買到相對適宜價位的股票。但切不可將這種情形絕對化。因為如果大家都看好某種股票,或者是某種股票的派息十分誘人,也可能會出現“搶息”現象,即越接近過戶期,購買該種股票的投資者越多。因而,股價的漲升幅度也就越大,投資者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以恰當地在分紅派息期掌握好買賣火候。
4.3.4多頭市場除息期尋找潛力股
多頭市場是指股價長期保持上漲勢頭的股票市場,其股價變化的主要特征為一連串的大漲小跌變動。要有效地在多頭市場的除息期進行投資,必須首先對多頭市場的“除息期行情”進行研判。
多頭市場“除息期行情”最顯著的特征是:
(1)息優股的股價,隨著除息交易日的逐漸接近而日趨上升,這充分反映了股息收入的“時間報酬”。
(2)除息股票往往能夠很快填息,有些績優股不僅能夠“完全填息”,而且能夠超過除息前的價位。
(3)按照股價的不同,出現向上比價的趨勢,投資者所“認同”的本利比倍數愈來愈高。
根據上述“除息期行情”的特征進行分析研判,可以得出多頭市場的以下幾點結論:
(1)股利的時間價值受到重視,即在越短的時間領到股利,其股票便越具價值。所以,反映在股價上,就是出現逐漸升高的走勢。
(2)股票除息後能夠很快填息,因此,投資者過戶領息長期待股的意願也較高。
(3)行情發動初期,由業績優良、股息優厚、本利比倍數很低的股票帶動向上拉升;接著,價位較低卻有股利的股票調整價位;最後,再輪到息優股挺揚衝刺。
(4)股市行情一波接著一波上漲,一段挨著一段跳升,輪做的跡象十分明顯。選對了股票不斷換手可以賺大錢,抱著股票不動也有獲利機會。因此,投資者一般都不願將資金撤出股市。
(5)由於在早期階段本利比偏低,大批投資者被吸引進場,隨著股價的不斷攀升,使得本利比倍數變得愈來愈高。
掌握了多頭市場“除息期行情”這種變化特征,投資者如何進行操作也就不說自明了。
4.3.5股價回檔時尋找潛力股
在股價呈不斷上漲的趨勢中,經常會出現一種因上漲速度過快而反轉回跌到某一價位的調整現象。股市上,人們習慣將這種挺升中的下跌稱之為回檔。一般來說,股票的回檔幅度要比上漲幅度小。道瓊斯理論認為,強勢市場往往會回檔1/3,而弱勢市場則通常會回檔2/3。
股票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連續挺升之後,投資者最關心的就是回檔問題。持有股票者希望能在回檔之前賣掉股票;未搭上車者,則希望在回檔之後予以補進。
股價在漲勢過程中,之所以會出現回檔,主要有以下原因:
(1)股價上漲一段時間後,必須稍作停頓以便股票換手整理。就像人跑步一樣,跑了一段之後,必須休息一下。
(2)股價連續上漲數日以後,低價買入者已獲利可觀,由於“先得為快”和“落袋為安”的心理支撐,不少投資者會獲利了結,以致形成上檔賣壓,造成行情上漲的阻力。
(3)有些在上檔套牢的投資者,在股價連續上漲數日之後,可能已經夠本,或者虧損已大大減輕,於是趁機賣出解套,從而又加重了賣盤壓力。
(4)股票的投資價值隨著股價的上升而遞減,投資者的買進興趣也隨著股價的上升而趨降。因而,追漲的力量也大為減弱,使行情上升乏力。
鑒於行情在上漲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段回檔整理期,投資者應根據股市發展的態勢,對股市回檔進行預期,以達到在回檔前出貨和回檔後及時入市的目的。
4.3.6彷徨走勢時尋找潛力股
股市一旦陷入“消息行情”,就會產生彷徨走勢。如碰到所謂利空消息出現,股價就會向下急速滑落;如遇到所謂利多消息,則股價又會扶搖直上,其靈敏度之高、反應之迅速,令人歎為觀止。
股價隨著消息走的態勢,可稱之為“彷徨走勢”。因為這時股票投資者對於股票投資本身已經沒有主見了,隻好翻閱報刊雜誌,找一些消息來為自己壯膽,或者弄個借口來安慰自己。於是,“消息”滿天飛,“消息”也就成為當天股市行情的決定力量了。
處於這種“彷徨走勢”之中的股市,一般都不再注重公司業績和技術分析。這個時候的投資者最關心的是能獲得足以影響股市走向的信息。因此,在股價的“彷徨走勢”中,投資者可采取的策略是:
(1)抽出資金觀望,待形勢明朗後,再入市運作。
(2)對於各種正式消息、傳聞消息和謠傳消息進行冷靜分析,以免跌入股市陷阱。
4.3.7乖戾走勢時尋找潛力股
乖戾走勢指的是股市上的“多空拚鬥”的情形。在股票市場裏“多空拚鬥”的情形時有發生,但其最終結果不論是“殺多”還是“軋空”,都會造成股價的不合理變動。
多頭是指投資者對股市前景不看好,預計股價將會上漲,於是先低價買進,待上漲到某一高價位時再賣出,從中獲利。采用這種先買進後賣出的投資者稱為多頭。空頭則是指投資者對股市前景不看好,預計股價將會下跌,於是先將股票賣出,待其下跌到某一價格時再買回,以獲取差額收益。采用這種先賣出後買進的交易方法的人稱為空頭。由於多頭與空頭之間采取的方法不同,多頭期望股價節節上升,空頭則希望股價一路下跌,所謂多空拚鬥就是由於利益不同所引起的。
如果多頭空頭的力量不強,則不同的投資方法隻能產生一種製衡作用。如若多空力量十分強勁,且又抱著“必勝”的信念,則拚鬥的結果必然有一方受創慘重,並由於股價的不正常起落,而使部分投資者遭受損失。
在這種多空拚鬥的乖戾走勢中,一般小額投資者的策略原則應是:不要盲目跟風。既不宜瘋漲心癢,冒險去追逐這種投機股票,也不宜遂起糊塗心念,盲目拋空。
4.3.8淡季進場時尋找潛力股
成交量的減增與股市行情的枯榮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大凡交易熱鬧的時期,多屬於股市行情的高峰階段;而交易清淡的時期,則多為股價走勢的低潮階段。
對於短期投資者來講,隻有在交易熱絡時進場,才有希望獲得短期的差價收益。如果著眼於長期投資,則不宜在交易熱鬧時期進場。因為在交易熱鬧的時期,多為股價走熱的高峰階段,這時進場購股,成本可能偏高,即使所購的股票為業績優良的投資股,能夠獲得不錯的股利收益,但由於購股的成本較高,相對的投資報酬率也就下降了。
如果長期投資者在交易清淡寥落時進場購股,或許在短期內不能獲得差價收益,但從長期的觀點來衡量,由於投資的成本較低,與將來得到的股利收益相比,相對的投資報酬率也就高得多。因此,交易清淡時期,短線投資者應該袖手旁觀,而對於長線投資者,則是入市的大好時機。
主張長線投資者在交易清淡時進場購股,並不是說在交易開始清淡的時候,就可以立即買進。一般來講,應該是淡季的末期才是最佳的買進時機。問題的難度在於沒有人能夠確切地知道到底什麼時候是淡季的末期。也許投資者認為已經到了淡季末期而入市,行情卻繼續疲軟了相當一段時期;也許認為應該再等一兩個月再進場,行情卻突然上升而坐失良機。
所以,有些投資者,尤其是中大戶投資者,在淡季入市時,采取了逐次向下買進的做法,即先買進一半或三分之一,之後不管行情是上升或下跌,都再予以加碼買進,這樣,既能使投資者在淡季進場,不錯失入市良機,又可收到攤平成本的效果。
4.3.9超買超賣時尋找潛力股
“超買”和“超賣”是股市上的兩個專門性的技術名詞。股市上對某種股票的過度買入稱之為超買,而對某種股票的過度賣出則稱之為超賣。
股市上,經常會因某種消息的傳播而使投資者對大市或個股做出極強烈的反應,以致引起股市或個股出現過分的上升或下跌,於是便形成了超買超賣現象。當投資者的情緒平靜下來以後,這種超買超賣現象就會得到適當的調整。因此,超買之後股價出現一段回落,超賣之後,也必然會出現相當程度的反彈。投資者如了解了這種超買超賣現象,並把握了其運動規律,就能在股市上增多獲利機會。
這裏的關鍵是,如何適時地測度出股市上的超買超賣現象。目前,股市上測度超買超賣現象的分析工具很多,主要有相對強弱指數(RSI)、擺動指數(Osco)、隨機指數(STC)及R百分比等,而以RSI指數用得最多。在RSI指數中,一般以14天炒期計算股市走勢的強弱,稱為RSI14。計算RSI14的公式為:
RSI14=14天內的平均值÷(14天內上升交易日平均值+14天內下降交易日平均值)
在上述公式中,如RSI高於80,就可視為“超買”,即過分強勢之意,可能會引來較大的獲利回吐和出現股份調整。因此,許多投資者利用這一指數指示,伺機回吐。倘若RSI低於20,則可視為“超賣”,即過分弱勢之意,可能會引起股價反彈。因此,許多投資者利用這一指標進行低價吸納。
4.4成長股的尋找技法
4.4.1選擇高成長行業
當前國內風險溢價下降的實質是資產價格上漲的預期使得投資回報相對確定(低風險)的資產無法抵禦機會成本的上升,進而追求回報並不確定(高風險)、但有可能彌補機會成本上升的資產。所以盡管股市、樓市等高估值水平的靜態收益率遠低於債券及存款等資產,但投資者仍然趨之若鶩,因為債券及存款收益遠低於資產價格上漲預期所對應的機會成本。
最新數據顯示,2007年8月底A股市場靜態(TTM)PE和PB分別上升至47.5倍和7.3倍。在如此高的估值水平下的投資策略除了跟隨市場趨勢主動承擔風險(即降低自身的風險溢價,對應標的為高β資產)外,還應超額配置那些投資回報可能大幅上升足以抵消機會成本上升的資產(對應標的為高成長資產)。
大部分上中遊周期性行業的景氣拐點已經或正在出現,目前是超配周期性行業的最佳時機。需要注意的是,較高的估值水平使得市場對上市公司的業績增長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除了業績的絕對增長水平外,其是否超越市場的預期也是我們選擇高成長行業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