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影響機電產品國際競爭力提升的國內因素分析(2 / 3)

此外,中國機電產品國際市場開拓力度不夠,尤其對非洲、拉美、大洋洲地區國家的開拓工作非常薄弱。沒有建立相應的機電產品國際市場營銷網絡。中國機電生產和出口企業對產品的品牌和國際市場營銷重視不夠,這必將成為機電產品提高國際競爭力的一大隱患。

第二節 市場開放對中國機電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的影響

改革開放的23年,也是中國經濟日益融入經濟全球化的23年。在此期間,跨國公司、外國資本大量湧進,對中國機電產業的成長壯大起到相當大的促進作用。但它在推動中國經濟騰飛的同時,也侵吞了中國的機電產業部分民族品牌,占領和壟斷了部分國內市場,使一些國有企業的改革舉步維艱、困難重重。

隨著國內市場開放速度逐步加快和跨國公司大量進入,中國國內機電產品市場呈現國際化趨勢,進口機電產品對國產機電產品的衝擊日益加大。由於中國政策、法規和操作上的不配套,使得我們沒有對隨外資而來的大量機械設備進口實行必要的區別和限製,致使部分國內能夠生產的普通機械產品毫無節製地進口,占領了國內相當一部分市場。據有關資料統計,在機電產業中,電子計算機製造業、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複印機製造業、通訊終端設備製造業、照相機及器材製造業、實驗室儀器及裝置製造業、集成電路製造業、小轎車製造業等20多個行業,“三資”企業產品占有率超過60%,而這些市場占有率高的行業,“三資”企業一般均由外方控股。20世紀90年代以來,外國資本和跨國公司又在中國掀起了兼並、收購的新浪潮。其結果是,三資企業占去了中國電梯行業70%的市場份額,彩色顯像管市場65%的份額,程控交換機市場50%的份額;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支柱行業中,中國已喪失了機床行業62%的市場份額,移動通訊市場85%的份額被外資占領,而計算機和集成電路75%~80%的產品屬外國商品,更有甚者,傳真機和攝像機外資占有率分別是98%和99%。

據統計,1990~1996年,每年進口的機械設備占當年固定資產設備購置費的2/3左右。一些支柱產業對進口設備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目前,石油化工裝備的80%、轎車工業裝備的70%要靠進口;數控機床、紡織機械、大型工程機械、膠印設備等高新技術機械設備市場的70%以上被進口產品占領。技術裝備特別是重大技術裝備過於依賴國外,勢必受製於人,影響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同時,中國引進的技術設備往往不是當代先進水平,使得中國的主要裝備總是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而重大技術裝備依賴進口,使中國製造業得不到鍛煉的機會,形成生產能力的閑置。

一、內外資企業發展不均衡製約機電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事機電產品出口的三資企業的比重不斷上升。1995年,“三資”企業機電產品出口額為206.2億美元,占當年機電產品出口額的47%,同年國有企業機電產品出口額為224.9億美元,占機電產品出口額的51.3%。到了1997年,“三資”企業的機電產品出口額為343.44億美元,占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的比例已達到57.88%,而同年國有企業的機電產品出口額為237.13億美元,在整個機電產品出口額中的比重降至39.96%。1999年“三資”企業機電產品出口額又上升到464.2億美元,占全國機電產品出口額的比重又進一步上升至60.3%。據統計,1993~1999年間“三資”企業和國有企業機電產品出口額年均增長率分別為33.6%和12.5%。在此期間,“三資”企業對機電產品出口的貢獻率高達70%。可見,“三資”企業對機電產品出口所作的貢獻極為突出。

造成國有企業發展相對於“三資”企業增長緩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三資”企業以產品出口為主,企業直接麵對市場,產品的市場適應性較好,國有企業產品多以內銷為主,產品對國際市場的適應性較差。“三資”企業的產、供、銷之間的結合比較緊密,對市場發展敏捷,而國有生產企業多數沒有外貿經營權,國有外貿公司一般經營麵都很廣,難以根據市場情況及時引導生產企業調整產品結構。②“三資”企業的融資能力較強,資金相對比較充裕,而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高,流動資金不足,受三角債、退稅不及時等影響較大。③“三資”企業投資主體明確,能充分作到自主經營並受到國家有關法律的保護,而國有企業受行政幹預和政策調整等因素影響大,一般都側重短期利益。④“三資”企業生產設備較新,管理嚴格,生產效率高。多數國有企業設備陳舊,管理較鬆。⑤“三資”企業職工待遇高,並高薪聘請專業人才,人員使用上可按需要隨時調整。國有企業待遇較低,部分業務骨幹流失,為保持社會穩定,人員難以按需調整,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工作積極性都受到一定影響。

國有機電企業的種種落後於“三資”企業的現狀,使得中國機電出口企業整體的國際競爭力提升緩慢。目前,國際化經營已經成為世界機電產品貿易新的增長方式,而中國大部分國有機電產品出口企業的經營尚未進入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層次的跨國經營,工貿結合鬆散,生產、銷售和售後服務不緊密是急需解決的難題。

二、“三資”企業在引進技術中的缺陷製約機電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

不可否認,“三資”企業在中國的迅速發展,促進了機電產業的成長壯大,對緩解機電產業的資金短缺,優化調整機電產業結構,提高機電產品的技術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以汽車工業為例,由於外資的介入,解決了汽車生產企業技術改造資金不足的困難,1981~1995年間,中國汽車工業的“三資”企業投資累計為555億元,極大地促進了“重、中、輕、微、貨、客、轎、專”種類比較齊全的汽車工業體係的形成。通過合資企業,中國汽車企業引進、消化吸收了數百項世界先進製造汽車技術。目前,中國整車製造技術基本具有國際20世紀80年代初的水平,個別車型達到90年代初的水平。

盡管“三資”企業在中國機電產業的發展中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在引進技術中存在的盲目引進、重複引進和中方沒有掌握機電產品的核心製造技術的普遍現象,也製約了中國機電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1.由於國家對引進技術缺乏有效的宏觀管理,使得機電企業在引進技術中盲目引進和重複引進的現象無法避免。中國有關利用FDI引進技術的法律、法規、政策透明度不夠,公布法律、法規、政策的渠道和方式缺乏規範性,外商和國內企業很難獲得這些信息。而且由於權力下放、各自為政,引起地區間政策法規不協調、不統一。此外,中國機電產品生產企業在技術的消化、吸收和擴散、創新方麵,偏重於引進技術,輕視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致使許多技術重複引進。“三資”企業在引進技術中的盲目引進和重複引進技術的現狀,使得中國機電產品生產中技術水平的提高受到很大限製,也造成機電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的提升緩慢。

2.“三資”企業中外方掌握機電產品的核心技術也使得中國機電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受阻。中國機電產業多采取的是通過吸引外資,引進技術,迅速形成生產能力,逐步形成自我設計和開發能力的機電工業體係。盡管通過引進外資,中國機電產業的技術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但由於外商投資的目的在於控製中國市場,這就決定了外商在技術轉讓方麵必然設置重重障礙。外商投資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周期短、投資少的勞動密集型的一般加工組裝業,在技術密集型特別是高新技術型的產業上投資項目較少。因此,在“三資”企業中外方提供的技術多以組裝技術為代表的初級技術為主,而反映核心技術和設計開發技術的前期工序生產技術則較少提供,多數隻是將二流技術轉讓給中方,這種狀況使得中國機電產業的技術水平與外方相比仍有10~15年的差距。由於中方在資本、技術等方麵的劣勢,就算是中方在合資企業中處於控股的地位,卻因為未能掌握產品的核心技術而使得其實質上失去了對合資企業的控製權,結果造成了合資企業在建立和提升自主開發能力方麵存在結構性障礙,這必然對中國機電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受到抑製,影響機電產業的結構調整,最終使其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受阻。

第三節 加入WTO對中國機電產品國際競爭力提升的影響

中國加入WTO,意味著中國將逐步取消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真正貫徹WTO主張的自由競爭原則、非歧視性原則(包括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原則)和透明度原則等基本原則。此外,由於中國是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WTO,為此中國將享受到世貿組織為發展中國家所規定的一切優惠條件。

一、加入WTO對中國機電產品國際競爭力提升的促進作用

(一)利用WTO多邊貿易規則來提高中國機電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