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影響機電產品國際競爭力提升的國內因素分析(1 / 3)

第一節 製約機電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的國內因素分析

一、國家宏觀調控不力,造成機電企業規模不經濟、出口雷同發展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出口政策就以出口導向型戰略為主,國家大力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這種政策導向使得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大增,也使中國進出口商品總額由1978年的206.4億美元增至2002年的6207.9億美元,增長了30倍,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名也由第30位躍至第5位,這意味著中國已由貿易小國向貿易大國轉變。但隨之而來也產生了許多新問題:出口導向型戰略本身有其固有的脆弱性。這一戰略僅關注於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而忽略了開拓國際市場,其結果是中國出口廠商由於競相低價競爭導致貿易條件趨於惡化,使出口市場脆弱,若某一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遇到價格阻力,則導致整個國家出口受到影響。中國實行的出口導向戰略使中國出口擴張難度增加,目前中國出口已突破3255.7億美元大關,基數已經很大,若繼續保持較高增速,難度越來越大。今後一個時期,關鍵要看機電產品出口的國際競爭力是否有明顯提高。

目前,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管理體製、經營機製還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由於長期以粗放式經營機電企業,生產要素配置不合理,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經營管理水平低,技術進步緩慢,生產要素使用效率低下。並且,粗放型增長方式的一大特點就是經濟增長速度與社會發展速度不相協調,這種方式是計劃經濟體製的伴生物,它主要依靠高投入,不依賴於科技的進步和人的素質的提高。其結果必然導致機電企業出口經營秩序混亂,出現盲目競爭、壓價競爭、無序競爭的現象。目前,中國從事機電產品出口的企業約2萬多家,出口規模普遍偏小,平均每個企業出口額為200多萬美元,遠遠低於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平均出口額,企業經營的集約化程度低,沒有實現企業的規模經濟效益。此外,由於機電出口企業的數量多,產品雷同出口的現象非常嚴重。20世紀90年代末期,我國長江經濟帶各省市之間在汽車、摩托車及其零部件、家電、電動工具、手動工具等傳統出口產品,以及各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電子信息產品、微電子、集成電路、計算機及配套件、光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機電產品的兩大類產品出口雷同率分別為93%和69%。1999年,中國家電出口46.9億美元,由於雷同出口而導致國際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最終隻好采取低價競爭的策略以求占領市場,當時中國家電產品的出口價格僅為日本同類產品報價的60%左右。

可見,目前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產品雷同率高導致出口產品價格普遍偏低,出口的擴大有相當比例是以低價競銷為主的,中國機電產品出口靠的是數量的擴張,而非產品附加價值的增長。這種以低價競爭為策略來擴大機電產品出口總額,必將導致機電行業的資本積累受到侵蝕,影響企業改進技術、更新設備的能力,從而導致機電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受阻。

二、機電產品生產企業的研究開發和技術創新能力落後

目前,中國機電產品生產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技術投入貸款還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企業缺乏生產和技術改造資金及流動資金。新產品開發,R&D投入等都受到較大限製。美國大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占銷售額的比重為10%以上,日本為5%~6%,韓國大企業為7%~8%,而中國大型機電產品出口企業的研製開發費用僅占銷售額的1%。

以汽車工業為例,目前中國汽車工業的研究開發和技術創新能力都遠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國外從設計到開發一種車型大約需要投入1.5億~2億美元,而推出一種新車型則需要30億~90億美元。中國在1993年,汽車工業全部研究開發費用僅為28.03億元人民幣,占汽車工業銷售總額的1.5%。若考慮到政府科研機構占用的一部分科研經費,全行業企業中研究開發費用占銷售總額的比例則低於1%。中國在整個“九五”期間對汽車工業的總投資也不過13億美元。中國汽車的技術性能和國外相同檔次的產品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當前,中國國產轎車技術性能比國外落後5~15年,而且國產轎車的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分別是美國1992年生產的新車排放量的14.5、11.8、3.3倍。總體來說,中國汽車工業對基礎技術、共性技術、前瞻性技術和高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不協調,傳統技術的比重過大,高新技術的比重過小,尤其是引進、仿造技術比重過高,自主開發創新技術比重過低,缺乏獨立自主開發自有新技術新車型的能力。這種狀況,決定了中國汽車生產企業與國外公司相比呈現出國際競爭弱勢地位。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今社會,國際市場對產品的技術和質量要求也不斷提高。西方發達國家紛紛製定了門類齊全的標準規範,範圍涉及到產品的質量、外觀、安全性、包裝和標誌等。由於各國關稅稅率的普遍降低,為限製進口,西方發達國家轉而實施各種苛刻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和綠色貿易壁壘等非關稅措施。而中國生產的大部分機電產品都是按照中國自己製定的技術標準來生產的,與國際標準相比差距甚遠。而且中國機電產品達到國際技術標準的比重很低。中國機電出口產品中達到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的比重不足5%,多數產品隻相當於工業發達國家20世紀60年代的技術水平。有的機電產品生產廠家不具備出口質量檢測手段,缺少生產過程中質量保證體係。同時,發達國家的綠色貿易壁壘和技術貿易壁壘也為中國機電產品進入世界市場設置了障礙。例如,發達國家利用綠色環境標誌製度,對進口的機電產品設置限製。到1998年已有近50個國家的政府推出了環境標誌製度。這些環境標誌製度給中國機電產品進入發達國家市場設置了新的障礙,如一些歐洲國家的冰箱和其他製冷係統的環境標誌已經使中國出口冰箱的競爭力顯著下降。為使中國的機電產品能進入歐洲市場,中國一些電冰箱生產企業不得不申請歐洲的環境標誌。各國還對進口機電產品要求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減少環境汙染,如美國要求所有進口汽車必須裝有防汙裝置,否則拒絕進口。

西方發達國家設置的各種非關稅措施成為中國對這些國家出口機電產品不小的障礙,而且貿易技術壁壘還嚴重衝擊了中國的民族工業。西方發達國家利用技術壁壘對中國科技含量不高的機電產品的出口設置障礙,並且以技術換取中國國內的市場,大大抑製了中國民族工業健康成長,阻礙了機電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三、出口結構不合理製約了機電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快速提升

中國外貿的發展長期以來一直是以外延型粗放經營為主,出口商品大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的產品上。這種情況雖在近幾年有所改觀,中國出口商品中加工製成品占據主導地位,但是屬於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雙高產品”出口仍不算多。前幾年,中國外貿經營權放開後,隨之應進行的一係列深層次改革未能跟上,致使中國條塊分割、無序競爭、企業競爭力缺乏等問題依然存在並且還很突出。目前,中國在外貿領域尚未形成充分、有序競爭的經營格局,部分國有外貿公司仍然憑借國家賦予的外貿權進行經營,缺乏競爭機製,導致管理水平低下、成本費用高、市場營銷能力弱,適應不了國際市場上的激烈競爭。

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結構中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的出口比重低於國際平均水平。機電產品是工業製成品的重要組成部分,發達國家均以技術與資本密集型、“高精尖”的機械設備出口為主,機電產品出口中90%以上是成套機械電子設備。中國目前機電產品出口占全部出口比重雖然已經達到48.2%,但是按照國際標準劃分的機械與運輸設備的產品出口仍然顯得比重低。即使按照國內機電產品統計口徑來衡量,到2002年中國機電產品出口占總出口比重也隻比世界平均水平42%高出6個百分點。目前,中國機電產品出口中70%為機械電子設備,其餘是鋼鐵及金屬製品、日用小五金等低技術、低附加值的機電小商品。

此外,中國機電產品出口以加工貿易方式為主,也製約了機電產品出口競爭力的提升。1998年中國機電產品采用一般貿易方式出口為137.1億美元,占機電產品出口的20.6%,加工貿易出口為513.1億美元,占機電產品出口的77.1%。到2002年機電產品一般貿易出口356.8億美元,占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的22.7%,加工貿易出口1169.9億美元,占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的74.5%,其比重一直保持在高位上。加工貿易出口比重雖大,對機電產業的技術升級帶動作用卻不大。目前,中國從事機電產品加工貿易的企業隻是將進口的零部件由熟練工人組裝起來,本質上是一種加工裝配業務的出口,而產品的核心技術根本沒有掌握。這使得中國機電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不高,缺乏名牌和特色,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售後服務和零配件的供應水平差,在國際市場上推銷難度大,產品的出口持續性和穩定性較差,減弱了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競爭力的提升。

四、不注重機電產品品牌及國際市場營銷網絡的建立

目前,中國出口的機電產品中,有相當大比例的產品缺乏自己的品牌,出口到發達國家的產品多是以外國製造的品牌出現。目前,中國國內的轎車多為引進車型。奧迪、捷達、桑塔納、標誌、夏利等都是國外品牌。富康雖是國內品牌,但使用的是雪鐵龍的標誌。從技術上看,奧迪、捷達等基本上隻是外國轎車零配件加上部分國產件在中國的組裝,關鍵技術的控製權掌握在外國公司的手中。一汽集團在奧迪車型的基礎上,通過改造生產的“紅旗”轎車,雖然是中國民族轎車工業自己的品牌,但要是其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