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班級裏,沒有“差生”的概念,每個學生都洋溢著真實的幸福。我所帶的班級都會被評為“先進班集體”,我本人也被授予市“先進德育工作者”榮譽稱號。不懈的追求、對學生滿腔熱情的愛終於換來了學生對我的喜愛、對學習的熱愛,換來了學生家長的信賴。在學生和家長的心目中,我不僅僅是一位老師,更是他們的朋友、生活中的引路人。家長們說:“朱老師比我們更了解孩子,比我們更關心孩子,把孩子交給他,我們一百個放心!”
領舞:暢享數學課堂的歡樂
雖說城鄉沒有鴻溝,但是確有差距。所以,每到新學期開學的日子,總有一些家長想方設法將自己的孩子送進城區讀書。此情此景,深深地刺痛了我那充滿理想抱負的心:很多優等生奔向城市學校,毫無疑問是衝著優秀的教師而去的,假如我們也像城區教師一樣優秀,那麼農村學校不也同樣有吸引力嗎?我的夢想日漸清晰起來:做一名優秀的數學教師,帶著鄉村娃娃們一起追趕城市孩子的起跑線。
為了讓這美麗的夢想成為現實,我如饑似渴地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在我的辦公桌上,放著好幾種教育雜誌,稍有空閑,我便埋頭苦讀,每一本翻過的雜誌都有圈點勾畫,每一種新穎可行的教學方法我都及時摘錄整理並在課堂上實踐。為了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我一遍遍地觀看劉德武、華應龍等名師的課堂錄像,琢磨他們的語言特色。我借來了錄音機、錄音筆,對自己的課堂進行錄音回放,通過再度體驗,反思不足。就是憑著這股鑽勁和磨勁,我迅速成長起來,一次次在教學大賽中獲獎。2004年,我被評為揚州市數學學科帶頭人,是當時全市唯一來自農村的教師。
靜悄悄地埋首於一線教學,和孩子們一起暢享數學課堂,我是一個幸福的舞者。我對課堂有著自己的理解:課堂不能窄化為知識傳遞和技能培訓的操作間,學生不能固化為接受機械灌輸的容器,教師不能異化為知識傳遞的中介,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必須依賴於“生命取向”和“學生立場”的專業發展價值觀的確立。我的數學課堂,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觀察思考、猜想驗證、操作探究、討論交流、實踐應用中經曆建構過程。工作以來,我一共進行市內外公開教學50多次,30多次在揚州市級教學競賽活動中獲獎。2009年參加揚州市骨幹教師優秀課展示活動,兩位省特級教師評委聽了我的課後,對我的課堂做出了這樣的評價:這是學生表演才華的舞台,也是培養學生思維的空間,更是培養學生學力的場所,使學生知識獲取與思維發展比翼齊飛。
我是一個善於反思的人。學校教師都熟知我的習慣:課前我一定要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裏,對教學方案進行充分預設,深度揣摩,課後我一定會及時記錄對課堂教學的思考。我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中普遍存在著“隻管低頭拉車,不顧抬頭看路”的現象,他們忙著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很少能夠花時間對自己的學習行為主動審視。基於此,我進行了關於“農村小學生數學反思能力現狀”的調查研究,從數學學習的目的性,數學學習的評價,數學反思的方式、方法及過程,老師、家長對反思能力發展的影響等方麵進行了調查分析,提煉出“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使用與農村學生反思能力培養的研究”課題,以兒童為本位,帶著學生“從熟悉的地方看風景”,喚醒學生自主反思的內在動力,提升數學學習質態。
經過幾年研究,課題實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省專家組在鑒定意見中這樣寫道:在小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研究過程中尋找到了比較明確的方法: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反思,在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中反思,在對錯誤的糾正過程中反思,在對自我的評價中反思。尤其是探索了培養農村學生反思能力的策略,“換一種心情”、“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方式”的策略行之有效。
在研究過程中,我提出了“基於學習者反思,實踐優質化教學”的數學教學主張。這個主張突出體現了對學生自主意識的喚醒,彰顯了數學學習反思的價值。在揚州市“我的教學主張”展示活動中,我的這一教學主張獲得一致好評,在全市中小學校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我還先後主持了多項省、市級課題的研究。這些課題,從我的教學實踐中來,從群體的相互交流中來,融合了大家的智慧,引導著集體的行動。我撰寫的100多篇研究論文在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小學各科教與學》以及《江蘇教育》、《教學與管理》、《小學教學參考》等教育期刊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