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辦學,把書放在光明的角落
觀點參考
作者:錢明輝
書,是從功利的教育傾向走向人文的教育追求的載體。我們隻有著力打造“有書”的環境,引導“讀書”的方法,構建“研書”的氛圍,才能真正走出“源頭活水”的第一步。
走近:擁有文化精神的“閱讀慣性”
走近書,意味著讓學校的教育擺脫浮躁,走向理想的感召;走近書,意味著擺脫唯經驗主義的盲目,找回生命生成規律的行近步驟。走近書,就是與文化對話,能真正站在教育的長廊裏去欣賞,去描繪。書中自有一種精神的氣勢,一種文化的沉浸,一種生命的力量,讓枯竭的心變得源泉,讓疲憊的心變得希望,讓教育從技術走向大道。
走近書,是一種習慣。這種習慣的形成首先得有一種情境的支持。因此,在校園裏更要處處有書的影子。當走進教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應是圖書角那多彩斑斕的兒童書籍;走進辦公室,書櫃應成為眼前的亮點,擺放的呼吸教育與生命融合的教育書籍;走進圖書室,舒適與優雅應融入其中,外部的環境,讓閱讀之意飄滿校園。其次,習慣的養成還需一種製度的支撐。當網絡、遊戲、休閑、娛樂充斥著人的精神生活時,教師也會沉入這種狀態,被深深吸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製度的保障,來促使教師職業水平的可持續發展。隻有教師自我首先站在書的海洋裏,才能對孩子們說:“來這裏,這裏太美好了。”
汲取:製作溫暖心靈的“營養大餐”
讀書能讓心靈從漠然走向成熟,從負重走向輕鬆。學校的文化精神隻有在閱讀中,才會真正展現它的美麗氣質,才會透露文化育人的魅力。
首先,是教育的功能性閱讀,這樣閱讀的序列性、情感性、理論性的框架構建讓教育有了目標和順序,其行為實踐的經驗讓教育走向生命的關注。當然,在這樣的功能性閱讀中要特別避免教條,應批判性地接受與發展,結合現實環境下的教育現場與教育個體合理分析,從而建立有序的教育問題解決路徑。
其次,是補充自我的人文性閱讀。要真正讓教育的文化精神深入人心,讓心靈的理想尋求得以回歸,就必須加強人文性閱讀。文學、藝術、哲學等閱讀能讓人的眼光從單一走向多元,能讓人的心靈期待轉化為現實的追求。當人文的閱讀走向教師的書桌,那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教學自信自然呈現。課堂中的妙語連珠換來是對學生的無形熏染;教育中的循循善誘換來的是學校教育的“大道至簡”……用“品味”換來“品位”,真正讓原本的有形教育化作無形熏陶。
再次,要形成常規的心靈閱讀。文化最大的功用就是洗禮,去逐步消除教師的職業倦怠。那些經典的散文、小說,那些崇高的故事及人間的情愛都可作為“人”的教師的心靈體驗之地。這樣,心靈才不會孤獨,生命才不會單調。學校是養心場,讓人獨有的精氣神真正在文化的影響下得到有效呈現。當教師走進校園的一刹那,一種生命本源的活力呈現在校園的每個角落。學生怎能不活,物象怎能不活?人造就的是人,影響的還是人,多一些心靈的閱讀,便是多一份真實的期待。
融合:建構辦學文化的“生態環境”
閱讀最終目標是讓人從自然走向精神,形成獨有的文化氣質。一所學校如果建立了這種文化氣質,那學校的文化辦學也就是成功的。學校生活紛繁多樣,課程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文化載體。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教師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滯的、貧乏的,在他身上產生了一種可以成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麼一切就會明顯地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反映出來……學生也就不尊重教師,更加危險的是,學生也像教師一樣不願思考。”在此觀念的引導下,學校教育必須突出知識滲透與技能訓練的思維慣性,將師生就視為一個個積極的存在。閱讀汲取需與學校課程的融合,達到個體情感係統的相互平衡,這種平衡是閱讀力量與課程力量的同心、同向、同力的結果,使得個體幸福感增強,從而超越教育的技術範疇。這樣的融合,師生的精神會變得豐盈,能正確認識自我,恰當分辨“他我”,從而生成具有獨立背景意義的個體交往觀。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人活在樹木與水塘之間,活在勞動和自由之中,站在詩歌和藝術的邊緣,站在尊嚴與摯愛的生活中,定會活得舒服些。”學校應是這樣的地方,文化彰顯,生命擁有律動的真實空間。要做到這一切,我們應先拂去書的灰塵,將它放在光明的角落,多一些閱讀,多一份思考,校園的辦學文化的張力就會顯現。
(作者單位:江蘇省丹陽市皇塘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