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對立情緒,走向和諧融通
觀點參考
作者:吳雪蓮
何謂“管理”?“管”不是看管、監管,而是“負責”,就是教幹要對學校負責,對老師負責,從各個方麵關注教師的工作與生活,促成教師成長和學校的發展。“理”,在於理清學校發展脈絡,理順教師關係,理晰崗位職能,為教師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平台,引領教師自覺主動成長。而教幹對教師的“領導”,則為“引領”和“指導”,重在以身作則,做好服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喚起教師的自省與自悟,引領教師不斷超越自我,茁壯成長。
一、學校製度多指向教師群體,教幹多處於“真空”地帶。
學校製度是學校運行的基本保障,是學校軟環境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但細究這些製度,我們會發現他們大都針對教職員工的,對教幹及其崗位卻很少觸及。也許有的人會認為,教幹也是教師,教師的製度對他們也有約束力。但細想一下,製度分屬不同的崗位和職責而定,教幹有其工作的特殊性和特定性,理當有相應的職責規定和製度要求。同一個單位,有些人有製度的約束,有些人卻可以逾越這些製度,如此一來,如何讓老師信服?其實,學校應該是一個“規則場”,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這“場”裏的一分子,都要遵循一定的規則圍繞這個“場”而運行。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規則,不同的崗位也有不同的製度要求。這裏麵,不論是領導,還是一般的職工,都被賦予一定的規則線、製度線,每個人必須按規則出牌,依線路行事。這樣,學校的整體工作才能在“規則場”中得到和諧有序、互動高效的實施與運行。
二、學校的決策與管理行為單向專斷,缺乏應有的民主與公平。
民主管理是彙聚集體智慧,進行學校建設的有效方式。學校的領導和教師是“學校場”裏的平等一員,沒有地位的懸殊,隻有崗位和職能的不同。他們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以同等重要的身份,從事學校的工作,負責學校不同區域的運行,共同推動學校的發展。學校作出決策,擬定製度,醞釀方案,需要全員參與,達成廣泛共識。但有些學校,做事卻是領導一人說了算,從沒有商討的餘地。這些領導思想意識裏,領導就是權力,有權力就能操縱一切。老師再好的建議,一些領導也聽不進去,一旦老師們有想法,領導們便認為是老師們在避責任,卸包袱。更有甚者,在學校管理中,有些領導容不得老師們有半點疑議,稍有分歧或異樣的想法,便會遭到批評和指責。長此以往,老師們有苦難說,便在工作中以消極的行事作積極的對抗。
三、學校對教師偏重於推行競爭機製,卻忽視了對教師的引領與鼓勵。
為了保證學校工作的快速高效運行,學校倡導並推行競爭選聘製度。很多學校提出了有為才有位,末位淘汰製,幹好的優崗優酬,幹不好的降薪降級,處於末位的轉崗,幹得差的待崗,幹得太差的下崗,希望以這樣的競爭手段和措施,給教師施壓,激發教師的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校各項製度,大多圍繞教師的績效進行獎懲。但深入地想一想,我們就會發現這種紛繁多樣的競爭機製,會帶給老師怎樣的心理負擔,是催人奮進,還是對老師心靈的摧殘和人格的扭曲?試想,老師們在疲於奔命的瑣事糾纏中,如何以一張燦爛的笑臉麵對學生,如何以一種愉悅的心情循循善誘?我以為,學校不宜過分強調競爭,而應以服務為宗旨,多多施以關懷和鼓勵。教幹要善於發揮出自身領導者的引領和示範作用,走進老師們的內心深入,喚起他們求知的欲望和自覺上進的心理需求。讓他們始終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和積極的情緒,親近教育,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
四、一些領導熱衷於推行感性管理,卻忽略了客觀現狀和老師們的實際需求。
每一個單位,都有一定的運行法則,這些法則都是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形成的,是一個單位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任何感性化的管理都會在無形之中抹殺或消磨單位的客觀運行規則,使單位運行陷入盲目混亂的狀態。但縱觀時下的許多學校,感性管理依然普遍存在,致使學校管理隨意隨性,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應有的章法和原則。這種感性管理,主要體現為管理者個人的主觀性很強,作出決定或處理事務隨心所欲,往往心裏怎麼想的就怎麼來實施,個人的主觀經驗操縱一切。這就使得學校的工作開展缺乏整體意識,管理路徑混亂無序,且管理視角近視短小,效果低下。同時,由於主觀的處理方式往往會在客觀的現實麵前時時碰壁,很難讓老師接受和奉行。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華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