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龍
在劉氏四兄弟中,老大是科學家之“言”(劉永言),老二是企業家之“行”(劉永行),老三是管理專家之“美”(劉永美),老四則是社會活動家之“好”(劉永好)。老大因“癡迷”而深邃,老二因“執著”而深刻,老三因“寬厚”而誠摯,老四因“靈活”而廣闊。雖然性格不同,但劉氏四兄弟共同的地方卻不少,他們都有抱負、有胸懷、有追求,聰明能幹,動手能力極強;他們都生活儉樸,並且沒有一個人抽煙,也不喝酒。
其他三兄弟是怎麼評價陳育新的呢?
劉永言:陳育新是一個知人識人的伯樂。在他那裏,人才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劉永行:陳育新待人和善,做事細心,在企業管理方麵有他自己的一套。
劉永好:三哥不論做什麼事情都很投入,希望把事情做完美。
陳育新是希望事業創始人,現任希望集團總經理、華西希望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是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的客座教授,還是中國飼料科技與經濟委員會名譽理事長。
兩歲下鄉,他成為農民的兒子
1950年2月8日,一個男孩降生在四川省新津縣平崗小學教師鄭康致家裏,當時擔任縣政府建設科科長的父親劉大鏞為其取名劉永美。第二年,劉永美又有了一個弟弟——劉永好。加上大哥劉永言、二哥劉永行,四個兄弟的名字連在一起剛好是“言行美好”。父母對四個兒子寄予厚望,希望他們成為品德高尚、有教養的人。
然而,伴隨老四的降生,一絲憂愁也襲上了劉大鏞夫婦的心頭。由於家裏孩子多,收入微薄,生活更加困難。有一天,鄭康致聽同事楊昆山說,古家村農會原主席陳耀雲夫婦很喜歡劉家的幾個兒子,並建議她過繼一個給陳家。兩家關係本來就不錯,陳耀雲夫婦人品好,脾氣也好,隻有兩個女兒。鄭康致同丈夫一商量,欣然同意。於是,劉永美被過繼給陳家,改名陳育新。
從此,陳育新便成為農民的兒子。這一年,他隻有兩歲。
談起往事,陳育新總是充滿感情地說:“我是最幸福的,因為我得到了雙倍的母愛。”就這樣,陳育新在清貧但不失溫暖的農家長大成人了,和那個年代所有的同齡人一樣。唯一不同的是陳育新從小就勤於思考,他言語不多,但不論是學習還是做事,都十分執著、努力。
1963年,陳育新考上了城關中學,又回到了縣城,開始了多夢的中學生活。
十六歲下鄉,他成為優秀的農民
1966年,剛剛以優異成績初中畢業的他正準備繼續念高中、上大學,以實現自己人生的理想時,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他不得不收拾起簡單的行囊,從縣城回到古家村,開始做一個真正的農民。
我們常常被山崖中的青鬆所感動,因為它頑強、執著的生命力往往給人以心靈深處的震撼。在十二年農村生活中,陳育新以他的頑強、執著,憑著僅有的初中文化,硬是做出了許多令人嘖嘖稱奇的事情:
·牆上種出的紅薯,比地裏種出的還大。
·在一溜田坎上種出的蔬菜,收入頂得上城裏人一個月的工資。
·依靠體溫催芽技術,冬天種出了青椒,成為市民的稀罕。
·編製竹製品時改火烤為水煮,使工藝簡化,工效成數倍提高。由其設計、製作的竹書架價廉物美,令人愛不釋手。
·對傳統的精耕細作方式提出質疑,並被實踐所證明。
·用塑料薄膜防潮的研究與實踐獲得成功,意義深遠。
·雷電交加的雨夜,從縣城挑糞回家,在泥濘的道路上行走,以鍛煉自己的意誌。
這些都是青年農民陳育新的傑作。他身上既有傳統農民的勤勞、質樸、善良,更有著傳統農民所不具備的科學精神和商品意識。
年僅十六歲的陳育新被迫回到農村以後,繼續讀書的信念從來沒有熄滅,上大學對他來說一直是一個不曾放棄的夢。1977年,全國恢複高考製度,這對陳育新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喜訊,他興奮得整夜睡不著。當時他已經二十七歲,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了。盡管這一切來得是那麼晚,但他終於等到了這一天,這一次,他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放棄這一也許是最後的機會。看著二哥那張令他魂牽夢縈的大學錄取通知書,陳育新在內心發誓:一定要考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