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後記 實實在在做“虛事”:追隨“希望”二十年(1 / 3)

淩龍

積五十年的人生經驗,在我的老板兼老師陳育新先生的教導下,我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虛事要實做。隻有這樣做,實事才有意義,虛事才有根基,虛與實才能相得益彰。

物化是將觀念變成物質,文化是將物質變成觀念。企業經營是物化的,企業理念是文化的。前者講“是什麼”,是形而下的,是客觀的、自然的,是眼見為實的。人們都想擁有它,但它越用越少,越用越壞。後者講“意味著什麼”,是形而上的,是主觀的、人文的,要靠心來感悟。人們不太重視它,但它越用越多,越用越好。

這也是“反差思維”對我的啟示。

在二十八年的職業生涯裏,我的主要工作隻有一個——辦內刊,從《寶雞飼料報》到《陝西飼料報》,再到《希望集團報》,印滿了我五味俱全的青春歲月。這份工作本是一個人人皆知的“虛事”,我卻實實在在做了二十八年,其中在希望集團的時間最長,屈指算來,已經整整二十個年頭了。

1884年夏天,我懷揣學校發放的派遣證,躊躇滿誌地到陝西省寶雞市糧食局報到,一展雄風的念頭在心中燃燒得像火一般熾熱。第三天,我就被分配到其下屬的飼料廠當技術員。這是一個由老舊的糧油加工廠改造成的飼料廠,幾十個職工,多數是從原來的麵粉廠退下來的。

盡管享受著半價或平價的原料政策,但每個月的銷量卻嚇死人——如果按市場價計算,全部銷售收入不夠用來發放工資,隻是由於享受著半價或平價補貼,才勉強維持著苟延殘喘的日子,因為大家都把這個飼料廠當作麵粉廠、油脂廠之外的第三種國有糧食企業,並且還是一個拾遺補缺的角兒——處理下腳料罷了。沒有人跑銷售,研究技術成為笑話,開業幾年了,馬路對麵的人居然不知道這裏還有一個飼料廠。

於是,我除了設計配方,就背起印著“紅軍不怕遠征難”的綠色挎包,騎著一輛“三手”自行車,成天到農戶家中做示範、搞培訓、跑銷售。幾個月下來,飼料銷量居然成倍地上升。

銷量上升了,需要培訓的人更多了,除了養殖戶,更需要培訓的應當是員工,尤其是領導。剛開始,由於要講的內容多數是重複的,於是我就印成資料,用完了再印,到後來印數越來越大。有一天,一位叫王鬆的領導突然對我說:“小淩,你不如辦一張報吧,就叫《寶雞飼料報》!”一句話嚇了我一跳,也讓我興奮不已。於是,我就拿出在學校辦黑板報的底子,與當時的團委書記張寶文、飼料分析室主任楊蘭萍一起辦起了《寶雞飼料報》。我記得,第一期為十六開,鉛印,隻花了九十元錢,卻印了一千份。

報紙發下去之後,企業內外反響不錯。就連當時商業部主管飼料工業的領導都知道寶雞有份《寶雞飼料報》。當時商業部要在全國辦八個樣板飼料廠,其中一個就放在了寶雞,而《寶雞飼料報》居然成為其決定投資的理由之一。

由於方方麵麵的鼓勵,我將更多精力放在了編采稿件上,兩個月一期,我一直堅持了下來。

1988年開年的一天,在堅持辦了三年多《寶雞飼料報》之後,我意外地被陝西省飼料公司招到了西安,原來陝西省飼料公司、西安市飼料公司打算與寶雞市飼料公司一起,合辦一份《陝西飼料報》,他們邀我當主編。那時一切都不規範,你先做了,你便是規範。於是,我壯著膽子,將報紙擴大為四開,並由鉛印改為膠印。

《陝西飼料報》是當時全國省級飼料管理部門唯一一張行業報。中國飼料工業協會成立十周年時,要舉辦一場全國性的飼料知識大賽,指定在全國五大飼料刊物上刊登試題,其中其他四個都是全國發行的公開刊物,省級飼料行業報刊中唯一被指定刊登試題的就是《陝西飼料報》。為了打進陝西飼料市場,除了全國各地的獸藥和飼料添加劑企業之外,就連當時日本的味之素也要求在《陝西飼料報》上做宣傳。不少養殖戶與生產廠家發生糾紛,也來找我們報道和說理,把我們當成了“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