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附錄 陳育新小傳(2 / 2)

他明白,自己隻有初中文化,必須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回憶起那段經曆,陳育新風趣地說:“由於當時非常投入,我在外人眼裏近乎癡呆。不少人議論道:陳育新有病!高中生考大學都那麼難,一個初中生居然想上大學,簡直是白日做夢。”但他硬是隻用了八個月時間,自學完了全部高中課程,而且掙了三千多工分,終於奇跡般地考上了四川農學院,實現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理想。這在當地又成了一大新聞。

在大學裏,他仔細閱讀、分析、研究國外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認真思考著中國農業的未來。當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吹到校園後,陳育新更坐不住了。業餘時間,他如饑似渴地泡在圖書館,努力搜尋適合於農村的實用技術。他還密切關注農村一切新的變化,他曾與同學聯名給《四川日報》寫信,反對以投機倒把的罪名打擊蛋販子,認為長途販運雞蛋可以搞活流通,促進生產。其獨立思考的精神由此可見一斑。

在努力學習的同時,他還要為家裏的生活擔心。家裏有妻子和兩個孩子,還有老母親。當時學校每月補助二十元,他總是先寄回十元以供養孩子,自己卻過著相當清苦的生活。

就這樣,陳育新度過了四年的大學生活。畢業時,他已經三十二歲了。人們都在想,陳育新這回可熬出頭了。有可能留校的他執意回到了新津縣,被分配到了農業局。半年之後,他卻毅然決然地又一次回到了農村。

“希望集團做到現在這樣大,當然令人自豪和驕傲。但是,就個人而言,最讓我感到驕傲的,其實還是1978年的高考。”作為希望事業創始人,他得到的榮耀數不勝數,但當我問到最令他自豪和驕傲的是什麼時,他卻毫不猶豫地說出上麵的話。

三十二歲下鄉,他成為農村科學致富的帶頭人

“大學生陳育新回鄉當農民了!”這條爆炸性新聞使人們舌頭拉長了,眼睛鼓大了,各種輿論接踵而至。有人惋惜:“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又回農村當農民,這是何苦?”有人猜測:“嘿,他呀,是財迷心竅,想單幹,想發財。”母親的擔心就可想而知了,但她更知道兒子決定了的事別人是無法改變的。

陳育新的行動得到新津縣委書記鍾光林的支持。

陳育新離開了縣農業局,讀書做官的傳統觀念被這個農民的兒子遠遠地拋開了。在四個兄弟的共同努力下,育新良種場辦了起來。陳育新不但騰出住房,連廚房也騰出來了,全家人隻好在露天搭一個爐子煮飯。竹編是陳育新的拿手絕活,良種場的籠子都是他自己編製的。

這也許是世界上最簡陋的良種場了,但簡陋並沒有影響經濟效益。很快,在育新良種場的帶動下,全縣形成了“鵪鶉熱”,並逐漸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鵪鶉基地,帶動當地成千上萬的農民邁上了致富之路,他主持的“鵪鶉係列生產技術開發”科研項目還榮獲了國家科技成果二等獎,“鵪鶉大王”因此名滿巴蜀。

隨著鵪鶉飼養量的直線上升,鵪鶉飼料需求量越來越大,育新良種場配製的鵪鶉飼料大獲成功,他們又因此將目光瞄準了飼料工業這個極富發展空間的行業,以陳育新和二哥劉永行作為主要研製者的“希望牌係列飼料開發應用”科研項目又榮獲當年本行業最高獎——國家科技成果二等獎。

從最初的鵪鶉飼料,到豬飼料,再到雞飼料、鴨飼料,又到魚飼料,他們的飼料銷量飛速增長。到1991年,他們的飼料銷量已躍居西南第一。1992年,名震海內外的希望集團誕生了。希望集團發展到今天,已擁有由劉氏四兄弟統領的新津基地和大陸希望、東方希望、華西希望、新希望四大集團所屬的近千家企業,員工總數將近十萬名。

1997年9月,由陳育新任董事長兼總裁的華西希望集團成立,其下屬的飼料企業全部用“萬千”品牌,而不用他一手創立的“希望”品牌。到2012年,華西希望集團已經擁有近百家公司、上萬名員工,產業橫跨農牧、房產、教育、旅遊、化工等行業,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著名度和美譽度。陳育新先生充滿自信地說:“我始終相信,隻要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與廣大客戶的需求聯係在一起,再把自己的管理才能與技術優勢結合起來,就會創造巨額財富。即使現在身無分文,我也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