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後記 實實在在做“虛事”:追隨“希望”二十年(3 / 3)

我曾經修改過無數的稿子,但這一次卻“修改”了我的人生道路,從此竟與希望集團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這裏一幹就是二十年,從《希望飼料報》編輯部主任做起,一直做到《希望集團報》執行主編、常務副總編、總編,並從部長助理、副部長做到了部長,其間有無數的故事可以回味,酸辣苦甜鹹五味俱全,其中有因做出一期精彩的報紙而自豪得難以自持的喜悅,有因漏掉一個關鍵字而燒掉十萬份報紙的痛徹心扉,有因要趕領導出席會議而徹夜守候在印刷機旁的辛苦,還有因一個人搬運一卡車報紙的勞累……

二十年過去了,伴隨著希望集團由幾百人到近十萬人、公司由一個到近千個的發展,《希望集團報》也已經出版五百餘期,發行總量超過一億份,並成為全國發行量最大、版麵最多(下轄四個編輯部)的企業報了,在整個集團的企業經營實踐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一切都讓我始料未及。

如今,企業報刊已經成為傳媒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雖然當初的許多同事和朋友已經成了億萬富豪,但我卻從來沒有後悔當初的選擇,因為這裏苦中有樂、失中有得,這也算是我對自己二十八年青春一個無悔的交代。

從1992年初算起,我到希望集團已經整整二十年個頭了。二十年青春,二十年尋夢,我在此付出,在此收獲,其間的酸甜苦辣都是那麼真切。可以說,“希望”和“陳總”兩個名詞已經溶入我的血液,滲入我的骨髓。可以說,此生此世,我都無法割舍這份難分難解的情結。

希望集團股東會主席劉永言先生曾經說,陳育新先生是一個愛人識人的伯樂。在他手下像我一樣成長起來的員工有很多很多。我想,這可能正是希望集團和華西希望集團能夠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幸認識陳育新先生,他改造了我的世界,改變了我的生活。因此,我和我的上萬名同事一樣,對他心存一份真誠的感激。我希望在我的職業生涯中,能夠盡可能真實地展示華西希望事業的精神價值,為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國民營企業,提供一些精神營養;為我們的員工,也為天下所有正在成長、成才、成功途中的員工,提供一些精神財富。

從2000年起,經曆在了南方希望(新希望)和東方希望三年多的工作,我又回到了陳育新先生的身邊,並創辦了《希望集團報》華西希望版。創辦以來,我們先後開辦三個與陳育新先生直接相關的專欄——《陳總談管理》、《陳總相馬記》、《在陳總身邊》。本書中的文稿,絕大部分源自這些文章。

陳育新先生的名字中有兩個字十分傳神,一個“新”(陳育新),一個“美”(劉永美),永遠求“新”求“美”是他人生的真實寫照,不論做什麼事,他都十分投入,希望把事情做“新”做“美”。正如他的二哥、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先生所說:“他待人和善,做事細心,外柔內剛,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麵,有他自己的一套。”

我們通過《陳總談管理》等欄目,將他有關企業經營管理方麵的觀點整理出來,並在此基礎上,基本形成了華西希望企業文化的基礎和框架。到2006年,經過重新整理編輯,我們在原來非正式出版六個版本、印刷十六次的基礎上,通過北京朝華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管理的民間藝術》一書。它源於民間,源於實踐,源於原創,因而真實、深刻、生動。此書一經出版,即受到企業內外的好評,並一版再版。今年是希望集團和華西希望集團創立三十周年,《管理的民間藝術》出版已經六年了。六年來,企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陳育新先生的思想觀念也有了新的提升。因此,我們想借此契機,重新盤點一下希望集團和華西希望集團的精神財富,並將盤點的成果用本書表現出來。

在本書文稿的記錄整理和編輯校對過程中,我的同事朱惠、鄭靜、陳曉莉、陳韜也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