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發展的快與好:積極穩健的發展就等於高速度(4)(2 / 2)

三思而行,百折不回

我有一個朋友,挺聰明,挺勤奮,理想也挺高遠,證書考了一大堆,有英語的,有會計的,有寫作的,金錢花了,時間耗了,但似乎每樣都差一點兒,三十多歲了,事業還沒有多大成就,不知往哪裏去,很迷茫。看著朋友迷茫的樣子,我思考再三,送其八個字:三思而行,百折不回。

“三思而後行”語出《論語》: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其意是勸人做事不要魯莽,行動之前一定要再三思考,這樣碰壁的機會就會小一些。但許多人卻忽略了後麵這一句——“再,斯可矣”,意思是,思考、再思考就可以了,千萬不能陷入迷思之中。一味埋頭苦思而不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推敲、實踐,就隻能流於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惑,從而更加困惑。

做事之前要想清楚、想透徹,方向要正確,思路要清晰,因此,需要“三思”,之後就要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地“行”。“三思”與“行”之間既互相矛盾,又互為依托。我們既不能前怕狼、後怕虎,每事必十思,結果等你想好了,機會卻已經遠走高飛了;也不能一思而行,甚至不思而行,隻是跟著感覺走,跟著情緒走,結果老是碰釘子,還不知道為什麼。

在現實生活中,在我們身邊,不思而行者雖不普遍,卻也並非個別,一思而行者更多;另一種極端的情形就是多思少行,他們將所有的可能都想到了,結果卻什麼也沒有做成。

在多數情形下,做大多數事情,誠如孔子所言:“再,斯可矣。”一方麵要想清楚自己要什麼,再想想你的需求是否有利於相關聯的人,至少不會傷害他們。如果雙方都心甘情願,就應當沒有多大問題了。

在少數情況下,做重大決定,三思足矣。所謂“三思”,有人理解為反複思考,這也對,也不對。對就是它標明了“思”的數量,不對是它卻沒有標明“思”的維度。我理解,所謂“三思”,就是一思自己,二思他人,三思可能。隻有三者都可行,才持久可行。如果隻有自己可行,則斷不能持久。很多人不能成功,其難以跨越的坎兒正在這裏。一思而行或十思而行者,絕大多數是隻思自己。我們不能不思自己,因為這是我們做事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但隻思自己,則多思無益、多思無用,並且越多越不好。自己可行,他人可行,但環境條件不允許也不行。如果三者皆可,隻要百折不回地堅持下去,則必能成功,也必能持久。

我們可以將上述錯誤分為兩類:要麼學而不思,要麼思而不行。《禮記·中庸》有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五者廢其一,非學也”。簡而言之,就是廣泛學習、仔細探究、謹慎思考、明確辨別、切實執行五個環節層層遞進,缺一不可。也就是說,學、思、行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不能隻取其一,或放大,或忽視。

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說,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哲學家康德也曾說:“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關於學與思的關係,兩位聖賢講得已經很清楚了,但在這裏,他們卻沒有說到思而不行的問題。

篤行是為學的最後和最高階段,就像一個習武者,是花拳繡腿還是真材實料,全靠在實戰時展示了。不能篤行,前麵的一切都將失去意義。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實踐所學的知識,做到知行合一。所謂“篤”,就是要忠貞不渝、堅持不懈,不能左顧右盼,不能半途而廢,隻有目標明確、意誌堅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

百折不回地篤行,需要建立在“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的基礎之上。“博學之”意思為學習首先要廣泛獵取,培養好奇心,好奇心喪失了,為學的欲望也就消亡了。“博”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審問之”意思為有所不知,就要窮根究底,並對所學的知識不迷信、不盲從。“慎思之”意思為問過以後還要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也不能所用。“明辨之”意思為學問越辯越明,不辯則“博學之”就會魚龍混雜、真偽難辨、良莠不分。

希望集團在其發展過程中總結出了一條寶貴的經驗——超前半步。為什麼不能超前一步?因為無數事實證明,超前一步成本太高,風險太大,不但成不了先驅,反而有可能成為先烈,而超前半步卻可進可退,進可攻,退可守。

經驗一再證明,當我們看清了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有了七成把握的時候,我們就要開始行動(三思而行),並在行動的過程當中不斷調整,與時推移,與事對證,並篤行(百折不回)。唯有如此,我們才既不會思而不行,失去機會,又不會行而無思,盲人騎瞎馬,亂撞亂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