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差異如何產生
《三字經》開篇的兩句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爭論頗多,有說性本善,也有說性本惡的,一直難有定論。按照我前麵所述的心理分析理論來理解:人之初的本性是本我,而本我隻是需要,是中性的,並無善惡之分。所以,我認為——人之初,性中性。
人類原始的需要幾乎沒有差別,因而人之初的本我也不會有太大的差別。一個人在離開母體之前是沒有任何觀念的,來到世上之後,起初也隻是想滿足自己的需要,他餓了就哭,不會想得太複雜:“我媽媽剛生了我,多累,讓她好好休息吧,要不,太對不起媽媽了。”他想撒尿就尿,才不管是在媽媽的床單上,還是爸爸的西裝上……一切皆是為了滿足自己。之後,慢慢地,在需要(饑餓、睡眠等)的推動下,他才學會了有意識地運用自己的感官(放聲哭鬧),也獲得了各種觀念(一哭就會有大人來關心自己)。
再後來,人漸漸長大了,父母和老師開始教以禮儀、道德規範,“不能這樣講話,要懂禮貌;不能再尿床了,都是大孩子了……”慢慢地,他知道了什麼是善惡榮恥。善惡是人類在後天形成的概念,而且是社會人依據一定的價值觀對個體行為所做的評價。
人之初的本性是中性的,也是相近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個體的成長,人與人逐漸顯示出較大的差異。《三字經》的第二句“性相近,習相遠”準確地道出了這一現象:人的本我相差無幾,即人與人之間的本性沒有太大的區別,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主要是因為長期生活的環境和習慣對人造成了不同影響的結果。換言之,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異主要是後天形成的。
但是,即使人生有著很大的不同,其許多本性也還是相近的。弗洛伊德說:“人隻有在健康的時候,態度和行為才千差萬別。而當人們爭奪食物的時候,他們就露出了動物的本能,所以行為變得幾乎無以區別。”
西裝革履的百萬富翁和衣衫襤褸的乞丐吃飯時形象差異極大,富翁舉止優雅,乞丐可能直接用手抓起來就吃了。如果讓他們都餓上三天三夜,在他們麵前各放上一塊麵包,還會有那麼大的差異嗎?不會,他們的反應會是一樣的:撲上去,抓起來就吃。此時的百萬富翁,已經顧不上舉止優雅。因為人處在生存邊緣時,顯露更多的是本我。
一位美國醫生在“越戰”期間擔任士兵的身體檢查工作,他說:“那些年輕人來的時候,有富人,也有窮人,有大學生,也有街頭小販。可當他們一絲不掛地站成一排時,我幾乎無法分辨他們。”——缺少了外衣的符號,赤裸裸的人也就沒有太大的區別。
馬克.吐溫的小說《王子與乞丐》講述了兩個人因環境而改變的故事。
出身貧困的湯姆與王子愛德華長得十分相像,而且又是同時出生的。一次偶然的機會,湯姆認識了王子愛德華,被愛德華王子請進了王宮。在王宮裏,湯姆與愛德華無所不談。湯姆羨慕王子的榮華富貴,而王子也羨慕湯姆的自由生活。
於是,他們商量了一下,互換了衣服,戲劇性地使湯姆成了王子,而王子卻被王宮裏的侍衛誤認為小乞丐趕出了王宮。湯姆在當王子的這段日子裏,時時刻刻希望愛德華王子快些回來,把王子的權力還給他。在王宮裏,湯姆已經非常努力地向所有人說明了事情的真相,說明了他的身份,但是沒有人相信他,反而被大家認為王子瘋了。
不久,老國王去世了,湯姆繼承王位,成了國王。在愛德華王子沒有回來之前,湯姆以仁愛之心代替愛德華王子治理國家,還廢除了一些殘酷刑罰,赦免了一些無辜的犯人,頒布了一些合乎民意的法令。而在這期間,愛德華王子則經曆了老百姓生活的種種苦難,真正了解到百姓真實生活的困苦,這也為他恢複王位後成為一位好國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來,愛德華王子在湯姆的幫助下逐漸恢複了王位,成為一位受人愛戴的好國王。
這部小說多次被搬上銀幕,它告訴我們身處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可以讓王子成為乞丐,也可以讓乞丐成為王子。
到婦產醫院去看看那些剛出生的嬰兒,你會發現人們剛出生時的差別很小。但等他們長大後,從整個人生來看,差別可就太大了,有的人功成名就、富甲天下,有的人卻是默默無聞、一貧如洗。然而,他們出生時的第一聲啼哭曾一樣的響亮,他們學習行走的步履曾一樣的蹣跚,他們也曾有過一樣快樂的童年,但後來所受的教育和個人的努力卻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天壤之別。
放眼世界,那些最成功的人,難道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嗎?他們都有著博士的頭銜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有許多成功的人甚至連大學都沒有上過,可他們一定是努力工作的人,善於團結人的人,有較高的自我控製力的人……
環顧四周,那些平凡而庸碌的人們並非天生就平凡和庸碌,他們之所以一生成就平平,是因為後天努力的不同、環境的不同所造成的。
重視環境的影響
環境對人的影響非常巨大,市民有城市的生活習慣,村民有農村的生活習性;在同一地區生長的人,雖然舌頭、喉嚨長得各有不同,他們卻講著相同的語言,還有著相同的口音。這些都是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