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身體需要營養才能生存。同樣的道理,大腦也需要“營養”才能思考。大腦的精神食糧,當然不是用金錢購買的現成食品,而是你的環境。我們消費的精神食糧決定著我們的習慣、態度和性格。我們每個人天生就有一種可開發的潛力。但那種潛力的挖掘和發展程度,以及我們開發它的方法,則取決於我們供給大腦的精神食糧。
這裏所說的環境不僅僅是你的家庭條件,還包括你所受的教育,以及周圍所有能給你潛移默化影響的有形的和無形的東西。正是這些影響著你的意識和潛意識,形成你的知識結構、價值觀念、性格操守。
一個人的氣質,是其生活和工作的環境長時間在內心沉澱的結果。如果一位女士氣質高貴,舉止優雅,那是因為她有著良好的生活環境,有周圍氣氛的長期熏陶。英國文化注重貴族紳士的培養,英國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一夜之間可以造就一個百萬富翁,要培養一個貴族卻要三代人的努力。”中國也有句話:“三代為官,學會吃穿。”這其中都強調了環境改變人的漫長過程,也昭示了環境對人的成長不容忽視的影響力。
在北京等大城市上過大學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體會:剛上大學時,班上有位女生,五官長得挺好,眼睛大大的,可是有點土氣,沒有北京的女孩那麼洋氣、有品位。但你別小看她,她不夠洋氣是因為過去環境的影響,現在她來到大城市,她看過《安娜.卡列尼娜》、《簡.愛》等世界名著。春節回家時,穿上高跟鞋,走起路來昂首挺胸,鄉親們羨慕不已:“看看人家,才到城裏半年就不一樣了,多洋氣!”她一聽,更是把頭抬得高高的。4年下來,她變得洋氣、漂亮了,醜小鴨已然變成白天鵝,許多男生想追都追不上了。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太多了。
這就是環境的力量!千萬不要小看它的威力。一位貧苦農民的兒子,沒上過學,沒有文化,長大可能沒有什麼出息。但後來他參軍了,經過軍隊這個大熔爐不斷地錘煉。若幹年過去之後,他變成一名真正的軍人,走路挺拔,聲音洪亮,身體強壯,有責任感,辦事果斷堅決。顯然,他已經具有了優秀的品質,是部隊這個環境把他鍛造成優秀人才的。
在機場候機時,有時你會忽然間覺得眼前一亮,抬頭一看,過來一隊空姐,拉著杆箱,邁著整齊而有節奏的步伐,“哢、哢、哢”地走過來。她們個個美麗大方、氣質高雅——一道養眼的風景線!如果你仔細端詳每一張臉,不見得都那麼漂亮,但整體就是顯得好看。這也是長期訓練、環境熏陶的結果。
你到美國生活10年,就會變成“香蕉人”——雖然外表還是黃皮膚,可內心已經西化了。這就是環境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你周圍的人都是有愛心的、願意幫助人的人,你也會受其影響而變得善良願意助人。相反,如果你周圍的人貪婪、相互仇視,你也容易心生仇恨。
為什麼一個人犯錯後容易再犯?因為他的自我並沒有把本我真正地說服,或是自我沒有強大到可以完全控製本我,此時,隻要環境適合,其本我又暴露出來了。這裏,既有自我不夠強大的內在原因,也有環境影響的外在原因。也因此,一旦有犯罪行為發生,警察的重點排查對象之一就是有前科的人。
為什麼一些搶劫犯、盜竊犯在監獄裏表現不錯,出獄後卻容易重操舊業,以至於二進“宮”,三進“宮”?主要原因是他們出獄後回到原來的環境中,接觸的是原來的人,接受的是原來的思想,不知不覺中就又回到原來的狀態。所以,出獄後到一個新的環境,找一個新的工作,他才更容易重新做人、改過自新。
1.孟母三遷,擇鄰而居
大家一定熟知中國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孟母為了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費盡了心思。
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母看到,皺起了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了!”
然後,孟母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模仿屠殺豬羊的動作,表演得像極了!孟母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母很滿意地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達人應該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孟母三遷”其目的是為了改善兒子的成長環境,古今中外望子成龍之心,絕不會因為時空而改變。現代為人父母者,在選擇房子時,往往都會考慮到學區的好壞、交通的便利程度、環境的安全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