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感知“三我”,了解人性(4)(3 / 3)

於是,B企業的工人隻好閑下來,沒有活兒幹;A企業的工人也閑著,因為他們的賬上沒錢;C企業的產品沒賣出去,工人沒領到工資,自然也處於停產狀態。

誠信的缺失讓企業的經營成本大大增加,“三角債”極大地降低了生產效率。這種情況下,勞動力再便宜,其產品也是沒有競爭力的。更令人氣憤的是,一些企業還故意拖欠、蓄意騙貸。許多企業拖欠銀行的錢,導致了死賬,最後隻能由國家來埋單。某些個人欠錢也不覺得慚愧,貸款不還,房子照樣住得安穩,車子照樣開得歡實,過得還比誰都舒服。即使被法院強製執行後,其信譽也沒受到多大影響。正是因為缺失信譽後付出的代價太低,才會有那麼多人鋌而走險。

試問,如此重金錢輕信譽的企業或個人,又怎會有更好的未來?

所以,我們必須從法律上加大懲罰的力度,對於一些破壞規則、觸犯法律的行為進行嚴厲的製裁,這樣法律才有威懾力。同時,全社會的輿論也需反對違法行為,倡導守規則重信譽,這樣才能創造一個良好的超我氛圍。

2.市場經濟呼喚規則意識

有人認為,能騙別人是聰明的一種體現。其實,這不是聰明,你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真正的聰明是必須以遵守規則為前提的,也就是說要做到正直而又聰明。一位富有經驗的商人對兒子說:“正直就是當你與對方簽訂交貨合同後,即使這份合同會令你破產,你也必須按時交貨。”——遵守規則,這就是正直。兒子問:“那什麼是聰明呢?”商人說:“別簽訂這份合同。”——事先用心,這才是聰明。

隻有建立在正直和誠實基礎上的聰明才是真正的智者,才是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當更多的人遵守規則的時候,社會才能產生更高的效率。遺憾的是,許多人的所謂聰明,不是建立在遵守規則之上的,而是建立在鑽規則之漏洞或者不遵守規則,甚至破壞規則的基礎之上。於是,也就產生了眾多“聰明”卻毫無效率的現象。

有人說:“真誠的人也有困難的時候,賬上確實沒錢怎麼辦?”那你可以借,向親人借,向銀行借——沒錢借錢也要履行合同,才能理順關係,社會才能和諧運轉,才有效率。現在,有一種承諾,叫“先行賠付”。這非常好!你欠A的錢,當然先給A。至於B欠你的,那是你與B之間的事,你得先還了A的錢,再向B來追債,這才是正確的次序。總之,不能因為B欠你的,你就理所當然地欠A的。否則B欠你,你欠A……將沒完沒了!

李存葆的小說《高山下的花環》發表後受到了極大的歡迎。作品中描寫的人物個個形象豐滿。最讓人感動的是,烈士犧牲後身上還留一張“欠債單”。烈士生前就做好準備並留下遺言,如果自己犧牲了,讓家屬用550元撫恤金還清生前欠別人的債。當時,來自農村的戰士很多因為貧困而借了別人的錢。但是,戰士們把信譽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這一細節飽含著對那段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對烈士優秀品質的生動描繪。

而在物質越來越豐富的今天,卻有一些人以“欠債不還”為榮,甚至法院判決之後,還要千方百計抵賴,拒不執行。這些人與烈士們的行為相比,難道不讓人汗顏嗎?

3.市場經濟的高效運行更需秩序

雖然現代市場經濟更多地強調自由競爭,但並不意味著“無政府”,反而需要政府的“匡扶之手”。因此,政府必須對市場進行有效監管,並在追求效率的同時維護公平。如果缺乏有效的監管,市場經濟便很難順暢、高效地運行。

而目前的交易環境,卻令人擔心。經商往往靠的是拉關係、走後門、給回扣等一係列的暗箱操作。光是請客吃飯,看看我們國家每年的招待費吃掉了多少?那些吃掉的招待費能建多少希望小學?可怕的是,如此情形之下,大家比著來,好像不這樣做就做不成生意,把精力都耗費在走後門、拉關係之類的事情上,而對產品的質量漠不關心。

於是,無形中成本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卻下降了。裝修房子,材料以次充好;維修汽車,不合格的零件更換給你,都隻是為多掙錢。可帶來的結果是誠信失守,人們再也不敢輕易相信,不敢大膽消費,商業交換的成本大大提高。一位經濟學者曾感歎:10瓶茅台酒中,如果有7瓶是假的,你就無法讓人相信其他3瓶是真的。

市場經濟不僅是法治經濟,還是信用經濟,需要契約精神,需要誠信的基石,才能建造起堅固的秩序大廈。缺乏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大敵,它將嚴重動搖人們的信心,滯緩社會的發展。

本來簡單明了的商業行為,由於欺詐太多、假貨太多,百姓在消費過程中,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都不得不多一個心眼兒,不得不學習防騙識假的技巧。即便如此,卻仍無法避免上當受騙。於是,隻能將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調查虛實之中。如此一來,成本增加了,效率降低了。

其實,簡單才有效率,軍隊正是因為簡單才有戰鬥力。軍令如山,一聲令下,步調一致,所向披靡。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商業行為,也能像軍隊那麼簡單一致,規則如山,人人守信,相信我們的效率也會是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