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表現自我
一個人在公眾場合往往表現出理性的一麵,言談舉止文明而有修養;但當他一人獨坐台燈下,毫無顧忌地在日記本上傾訴的時候,則表現出感性的一麵,隨心所欲,天馬行空。在工作和生活中,人經常表現出這種兩麵性:一麵是自我,一麵是本我。兩者時而互相統一,時而相互較勁,使一個人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方式。
比如,處長剛扣了你的獎金,你心裏還有些恨他。第二天一早,上班見到處長從對麵走過來,自我立刻提示本我:“處長來了,打個招呼。”本我會說:“打什麼招呼?他扣我獎金,昨天我還氣得在家罵了他一晚上。”自我就會說:“你不想在單位混了?必須打招呼!”於是,你擠出一絲微笑上前說:“處長,你好!”笑得挺不自然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皮笑肉不笑”,即隻是自我在笑,而本我卻笑不出來。
當然,你也會有發自內心的竊喜。例如,合作方馬上要跟你簽合同了,雖然內心欣喜若狂,可又擔心這一得意對方不簽字了。於是,你故作不情願的神態,嘴上還不停地說:“張總,你越要簽字,我越是緊張。”對方說:“合同簽了,你就能掙到錢了,緊張什麼?”你還要假裝無奈:“唉!你太會砍價了,這筆單子,我一分錢也不賺,隻是走個量,回去能不能跟老板交待都難說。”此時,你的內心卻在說:“快簽!快簽啊!”你連眉毛都在笑,人家一眼就能看出來——這就叫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我們常說的“得意忘形”,是指本我在自我不經意(放鬆管製)時的流露(偷偷溜出來)。而所說的“口是心非”則是指——自我是,本我非。
人的內心經常在滿足本能的需要與理智地順應現實之間,不斷地做著選擇。在自我抑製本我,非要表現超我的過程中,其實本我並不服氣,它會在細微處表露出來。假如你內心是痛苦的,而自我卻要你表現超我的樂觀,於是,你雖然在笑,可本我會使你笑得極不自然。所謂機靈的人,是指一個人的自我能夠抑製本我的不良要求,使其不輕易表露出來。
一位精神健康的人,其自我既能適時滿足本我的要求,又能有效說服本我放棄一些在超我看來是不能容許的想法。那麼,我們何時應該表現出理智的自我,何時可以放鬆本我呢?這要看我們處於何種場合。一般情況下,重要的場合,應表現理智與修養,而私密的場合,則可以表現出本我的狀態。
當我們處於工作狀態時,我們代表著企業。此時,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滿足客戶的需要。客戶滿意了,我們才會有更高的職位和更多的收入,才有可能在生活中更好地滿足自己的需要。所以在工作中,我們應時刻展現出自己優秀的一麵,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哪怕內心不高興,也不能隨意表露,要盡量表現出理智、文化、修養和覺悟。
1.工作中沒有委屈
酒店或商場老板最怕的是,自己的員工跟顧客吵架。於是,我們常看到大廳中掛的標語內容隻有兩條:“第一、顧客總是對的;第二、如果你認為顧客是錯的,請參照第一條。”這其實是在時刻提示員工:顧客永遠是對的,不要與顧客爭論。
這樣一來,員工在行為上可以做到不吵架,可心裏總是不痛快的。因為沒有從內心和認知上解決這個問題,員工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結果往往是,員工雖然沒有直接和顧客吵架,但在服務中動作過大,拉長臉,表情冷漠……最終,還是無法達到目的。所以說,隻有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到為什麼顧客是對的,才能將優良的服務不折不扣地落實到行動中。
我們每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同時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領導、員工、丈夫、父親、兒子……而所有這些角色,可以歸為兩種主要角色——自然人角色和社會角色。在工作中,社會角色又可稱為崗位角色。自然人角色是人人平等的,而崗位角色卻是不平等的。我們在工作的時候,應該強調的是崗位角色。如果你覺得工作中有委屈,多數情況下是你混淆了兩種角色,也就是說應該強調崗位角色的時候,你卻強調自然人的角色。比如,你是酒店的服務員,必須認清自己的崗位角色——客人來消費,他再窮,穿得再寒酸,也是消費者,而你作為服務員就應該為他提供優質滿意的服務。在工作中,他的地位比你高,他讓你去打壺熱水來,你就不能拒絕。此時,如果你以自然人角色出發,認為“憑什麼啊?你是人,我也是人,為什麼要伺候你?”,當然會覺得萬般委屈。
其實,並不是他的自然人角色比你高,而是他的社會角色比你高。你好好招呼他,為他提供好的服務,你才能掙到錢。下班後到了商場,你的角色變成消費者,你就可以支使商場的服務員:“來,把那件衣服拿來我試試!這件不好,再換另一件……”那位服務員一邊微笑一邊畢恭畢敬地接待你,這時你的心情也會非常愉快。
因此,我們的社會角色也是不斷變換的,這一刻別人吩咐我們,下一刻我們也可以吩咐別人。這隻是分工不同而已,並沒有什麼委屈可言。
在軍隊裏,軍令如山。團長命令向前衝,此時強調崗位角色,你就必須往前衝。你不能說:“等等,團長,為什麼我們衝在前麵,你卻在後麵?難道我們的命不值錢?”——誰說你的命不值錢?你的命和團長的命一樣有價值,可此時你的崗位比團長低,當你們都在崗位上時,他就可以命令你。等你奮勇衝鋒立下戰功,也當了團長後,你也可以命令別人了——就是這麼簡單,有什麼心裏不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