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撥開造假迷局(3 / 3)

粉飾財報的手段

1.合規手段:利用會計政策的選擇性;

2.投機性手段:利用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的變更性、權責發生製的彈性、會計製度縫隙以及實質與形式界限的模糊性;

3.違反原則手段:混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不遵循一致性及配比原則,不貫徹謹慎性原則;

4.非法手段:製造虛假交易,偽造原始憑證等。

預測財務困境企業的簡易方法

在預測企業是否陷入財務困境時應特別關注現金、應收賬款和存貨三個項目。財務困境企業一般擁有很少的現金、較少的存貨以及較多的應收賬款。當現金和應收賬款加在一起列入速動資產、流動資產時,計算出來的財務指標掩蓋了財務困境企業的真實償債能力,這點財務人員應特別引起注意。

應收賬款長期掛賬,怎麼辦?

某上市公司經常以虛擬應收賬款方式虛增收入,造成大量應收賬款長期掛賬,怎麼辦?該公司搞來一筆錢以虛擬交易的客戶名義收款進賬衝銷應收賬款,償還這筆資金時則以借出款名義通過借記“其他應收款”、貸記“銀行存款”,讓應收賬款轉為其他應收款;或以購貨款的名義出賬,使應收賬款轉化為預付賬款或者存貨。

應收賬款與其他應收款、存貨之間的轉換避免了應收賬款長期掛賬,當存貨、其他應收款日益增多時,再“洗一次大澡”計提減值準備進行處理。其實,更高級的造假,是在將應收賬款轉為“銀行存款”後,再轉化為在建工程、無形資產、長期股權投資等,這樣,審計就更難查了。

財務造假產生的客觀原因

1.會計準則本身具有不完善性,如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與實踐之間的時滯性等;

2.現行會計體係存在固有的缺陷,如含有很多假定和估計的成分;

3.會計信息具有嚴重的不對稱性,許多中小投資者無法了解真實的財務信息;

4.違反財經法規被發現的可能性小、發現後受到懲處的力度較小,造假成本較低。

會計核算中的對立統一關係

彼此之間存在業務往來的兩家公司,在會計核算中體現的就是一種對立統一關係,比如一方的應收賬款就是另一方的應付賬款,一方的持有至到期投資就是另一方的應付債券,一方的長期股權投資就是另一方的實收資本等等。它們好比同一枚硬幣的兩麵,如果我們在學習會計的過程中,多想多練,就會逐步找到感覺。

舞弊動機分析理論:GONE理論

GONE理論是在美國流傳最廣,也是最有意思的一個企業會計舞弊與反會計舞弊的著名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會計舞弊由G(Greed貪婪)、O(Opportunity機會)、N(Need需要)、E(Exposure暴露)4個因子組成,它們相互作用,滋生舞弊,促使被欺騙者的錢、物、權益等離他而去(GONE)。

操縱現金流的手法

當前上市公司存在嚴重的經營性現金流操縱問題,每股經營性現金流量已變得不那麼可信了,甚至根本就是欺詐。操縱現金流通常手法為:(1)直接虛構進賬單、對賬單,虛增銀行存款;(2)利用未達賬項操縱銀行存款餘額;(3)同時虛增經營性現金流入與經營性或投資性現金流出;(4)將投資性、籌資性流入粉飾為經營性流入。

表外融資

表外融資是指不需列入資產負債表的融資方式,即既不在資產方表現為資產的增加,也不在負債及所有者權益方表現為負債的增加。比如將融資性租賃轉為經營性租賃、資產的出售和回租、存貨的出售與回購等。企業通過表外融資將財務比率控製在其所期望值內,粉飾企業財務狀況,使資產負債表質量得到明顯改觀。

隱性資產與隱性費用

有些資產,它們可以創造價值,但卻很難準確計量,因此,並不能出現在企業資產負債表上,這些資產就是企業的隱性資產,比如管理層的能力往往是公司生存發展的關鍵,具體如微軟的比爾?蓋茨、用友的王文京、阿裏巴巴的馬雲等等。另外,產品的品牌是企業價值的重要來源,企業與政府的關係也是一項重要的經濟資源。

拿我們個人來講,請大家對照一下自己到底是公司的隱性資產還是隱性費用?如果是帶來價值的隱性資產,就會往管理層方向上升;如果是滅損價值的隱性費用,最終的結果就是下崗待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