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撥開造假迷局(2 / 3)

一般好企業的現金流量表的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為正,當然,越多越好;投資活動和融資活動的現金淨流量為負。

企業經營業績粉飾的類型

1.利潤最大化:提前確認收入、推遲結轉成本、虧損掛賬、資產重組、關聯交易;

2.利潤最小化:推遲確認收入、提前結轉成本、轉移價格;

3.利潤均衡化:利用其他應收款、應付款、

待攤費用、預提費用及準備的提取與釋放等調節利潤;

4.“洗大澡”:將壞賬、存貨積壓等一次性處理。

利用資產重組調節利潤:(1)優質資產置換上市公司的劣質資產;(2)盈利能力高的企業出售給上市公司;(3)上市公司將閑置資產高價出售給非上市的國有企業。

在流動資產上做假是不明智的

企業如果在流動資產上做假,會很累,時刻得想著如何去彌補以前的窟窿!如果一開始就在長期資產上做假,隻要做假的當年蒙過去了,之後基本就不會出現問題了,比如對長期股權投資的造假可以通過減值將貪腐“化作青煙、駕鶴西去”;對於在建工程、固定資產上的造假,以後可以通過折舊方式自然而然將“黑洞”化解於無形。

非經常性損益不能太多

公司的非經常性損益就好比一個人丟了錢或者撿到錢,不經常發生但對資產和利潤都產生了影響。

據2011年A股上市公司年報,324家公司的非經常性損益大於淨利潤,其中175家淨利潤為正,這意味著這175家公司是通過非經常性損益實現了扭虧為盈。實際上,175家公司中肯定有不少公司是為數字上的盈利而盈利的,也就是對財報進行了“塗脂抹粉”,比如京東方A(000725)2011年淨利潤5.61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虧損高達38.71億元。

通過賒銷方式做假賬也不容易

上市公司通過賒銷方式做大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其實也是挺不容易的,不但產品被購貨方占用,而且還要交納增值稅、所得稅,一旦應收賬款收不回來,其現金流更是雪上加霜。陷入財務困境的上市公司,一般應收賬款和預付賬款較多,預付賬款較多是由於其信譽差,供應商為降低風險而要求企業預先支付較多的貨款。

現金也可能不能動用,需要分析

上市公司賬上掛著大量現金,但這些現金能否動用需要進行分析。一般情況下,現金受到限製通常有以下特征:

1.銀行存款餘額變化比較小;

2.現金充裕,但四處舉債,甚至是貸款逾期不還;

3.流動資金不足,但有相當多的定期存款、其他貨幣資金等;

4.其他貨幣資金的金額較大,但沒有說明該資金對應的使用目的。

上市公司出現上述特征時,這些現金:(1)可能本來就是虛構的,根本不存在;(2)被凍結或質押了;(3)早就被大股東或實際控製人占用,隻是在報告日期前幾天還上,在報表中“露個臉”,過幾天又重新消失了。

造假成本你我他來買單,你說可恨不可恨

某上市公司偽造大量虛假收入,導致了巨額“利潤”。為此交納了大量的流轉稅和所得稅,同時,還對虛假收益實施了分配,造假成本總計過億元,這些實際上耗費的都是中小股民的錢。但該公司通過造假實現了增發再融資,大股東通過占用、關聯交易、違規擔保等方式又一次瘋狂掠奪來源於中小股東的錢。

對非財務信息進行財務分析

對企業進行財務分析時,一些非財務信息有時顯得更為重要。比如通過水表、電表以及運單可判斷分析企業的生產、銷售能力,可能比分析收入和利潤更為有效;通過員工工資水平可判斷企業的競爭優勢和發展前景;通過銀行借款可判斷企業的信用度;通過供應商賬期可判斷企業在其產業鏈中的地位及其行業競爭能力。

一句話洞察“盈餘管理”

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動機是規避證監會的監管,將淨利潤、淨資產收益率“管理”到符合證監會的監管指標的要求;非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動機是規避稅務總局的監管,將利潤總額“管理”到自己願意納稅的數額。盈餘管理的根本原因是由於應計製會計中存在大量的會計政策選擇以及人為的估計、判斷,利潤存在較大彈性的調整空間。

“水分”與“洗大澡”

收益性支出是將支出直接費用化,一步到位進利潤表;而資本性支出是先將支出形成資產,以後再通過折舊、攤銷等方式計入費用,慢慢地進到利潤表中去。應該直接進到利潤表的支出,故意混入了資產負債表,稱之為“水分”;應該進到資產負債表的支出,故意混入了利潤表,稱之為“洗大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