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撥開造假迷局(1 / 3)

何謂“假賬真做”——造假一條龍

某上市公司采用了“一條龍”造假手段,假購銷合同、假貨物入庫單、假出庫單、假保管賬、假成本計算單等一應俱全,而且“認認真真”地進行了核算,這就是假賬真做。如果審計識破不了做賬用的假原始憑證,在這些所謂“真賬”下,其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成本、利潤等數據必然全部是假的!

其實做假的成本很高,首先這些假的原始憑證,得費心費力;其次,造出的收入,要交流轉稅;再次,造出的假利潤也要交所得稅。但造假也會讓企業有一個很高的市盈率,讓公司的“價值”成倍地上升,這就是造假的動力所在!

稅項分析法判別財務狀況

根據“應交稅金期末餘額=應交稅金期初餘額 本期計提稅額-本期繳納稅額”去計算某上市公司期末應交所得稅餘額,如發現其與實際餘額相差甚遠,則可懷疑該公司存在財務造假;分析一家企業新股時,如發現實際稅負非常低,與其主營收入不能配比,也可懷疑該新股的招股說明書上的收入和利潤是虛的。

中國企業財務危機的發展路徑

1.產品銷售收入減少——銷售增長率下降或低於同行業。

2.產品積壓、庫存增加——產品周轉速度下降。

3.資產增加,但銷售不增反減——總資產、固定資產周轉速度下降。

4.利潤減少、盈利能力下降——銷售利潤率和資產利潤率下降。

5.應收款和預付款增加——應收款等流動資產周轉速度下降。

6.經營性現金流量減少——經營性現金流量小於“利潤 折舊 攤銷 利息”之和。

7.應收款和預付款引發違約現象——呆壞賬比例上升。

8.短期債務違約——銀行短期借款的付息還本困難、應付款逾期。

9.長期債務違約——銀行長期借款的付息還本困難、逾期未還。

10.財務困境——主要銀行拒絕貸款、主要股東拒絕拯救。

11.債務危機——法律糾紛、法律訴訟。

12.人事危機——核心團隊人員離職。

13.財務危機——申請破產保護。

14.進入破產清算程序——法定破產。

為什麼說“形式重於實質”?

會計上有一條原則叫“實質重於形式”,但實務中往往卻是“形式重於實質”。就拿權責發生製來說,它的判斷依據是法律形式,而不考慮現金流的經濟“實質”。比如一家企業有800萬元的淨利潤,但並不代表賺到了錢,有可能它的經營淨現金流為負,實質上是在墊本做買賣。至於審計與稅務就更關注形式,如審計強調內控流程,稅務則以票控稅。

企業分析自身財報的目的

財務分析通常發生在外部財報使用者需要深度了解所關注企業的財務狀況時,企業自身一般對財務分析不是很重視,原因是內部人不需要通過分析就可以對企業的財務狀況了如指掌,企業內部對財報進行分析,一般是基於了解其財報所披露的信息是否自圓其說,是否隱藏嚴重不利因素,是否符合各種監管指標的要求。

我不排斥企業自身進行的財務分析,但真正的財務分析是建立在內部數據的基礎上。

會計科目中的“垃圾桶”與“聚寶盆”

會計上反映應收賬款以外的其他應收款項,稱為其他應收款,在某些上市公司,它就是一隻“垃圾桶”,往往用來隱藏潛虧;與其他應收款相對應,其他應付款主要用來反映應付賬款以外的其他款項,它是某些公司的“聚寶盆”,往往用於隱瞞利潤。

利用毛利率來識別賬表有沒有造假

毛利率是一個在財務分析中很重要的指標,比如說一些國有企業,由於擁有行業壟斷性特征,其毛利率一般較高,但其淨利率卻一般較低,其中的原因就是費用率太高,中間被拔毛太多了,比如那些公款吃、喝、玩、樂等巨額費用。

有時候一個簡單的測試毛利率的方法就可以識別一些上市公司有沒有造假。比如一家公司的毛利率大大超過同行業水平並且波動較大,就有可能存在造假的情況。因為正常發展的公司其毛利率一般會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一個公司如果存在虛構的收入,往往會留下毛利率高得驚人的跡象,讓人去發現其中的一些貓膩。比如當年的銀廣夏虛構財務報表事件被曝光就是這種情況。

現金流量表做假的高招

甲公司將價值500萬元的存貨以900萬元“賣”給乙公司,於是甲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增加了;然後甲公司以大約900萬元“購買”乙公司大約價值500萬元的一台設備,這樣,甲公司虛增的900萬元現金從投資活動中轉出自然消化掉了,因此,該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看起來很“漂亮”,而且從報表上看還有錢用來投資,多美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