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重慶直轄以來農村金融發展脈絡
一、農村金融機構發展情況
直轄以來,重慶市金融機構發展快速上升,主城九區是金融經營網點最為密集的區域。除此之外,金融機構網點多分布於以中心鎮和街道為核心的、半徑不大的區域內。農業經濟較為發達的村鎮和區政府、鎮政府所在地金融網點較為密集,其餘每個鎮街則至少擁有一個金融機構經營網點。在眾多銀行類金融機構中,僅有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的經營網點能夠深入到各區縣的鎮街,其中,農村商業銀行網點最多,覆蓋麵最廣。
1.農村商業銀行發展情況
重慶市大城市帶大農村的二元結構矛盾十分突出。重慶直轄以前,因為農村貸款收益不高或沒有收益,一些國有商業銀行都在收縮農村網點,特別是在三峽庫區中的部分網點,作為農村金融服務主力軍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其自身發展也麵臨重重困難。1997年,重慶市農村信用合作社各項存款餘額僅有160.83億元,而同期貸款餘額為109.05億元,當年的貸款累計發放量82.47億元,累計回收量為64.36億元,其回收率為78.04%;其法人機構中聯合社和信用社分別為41年和1373個,而非法人機構中信用分社和儲蓄社分別為1213個和42個。全市700多家鄉鎮信用社、39家區縣聯社和1家市聯社,每家都是獨立經營的法人,實際上就處於700多家法人並存、三級法人體製並存的混亂狀態,必然形成法人管法人、產權混亂、管理混亂的格局,之後的幾年當中,其營業網點在相對貧困的地區不斷收縮。
2000年,重慶市政府為規範管理,在全國率先成立了行業協會管理性質的重慶市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但並未根除病灶。2002年的數據顯示:全市所有農村信用合作社總計有2000多個營業網點和近2萬名從業人員,但總資本金加起來隻有2億多元,資不抵債額高達47.7億元,資本充足率是-7.09%,不良資產率近50%;當時300億元貸款餘額,就有近150億元的不良資產,換言之,之前放貸出去的錢近一半成了壞賬。
2003年6月,國務院著手推動新一輪的農信社改革,重慶成為全國8個省市改革試點單位之一。按照“明晰產權關係、強化約束機製、增強服務功能、國家適當支持、地方政府負責”的總體要求,重慶加快農村信用社管理體製和產權製度改革。在擴充資本金方麵,從2002年的2億多元發展到2007年年初的16億元,再到啟動重慶農村商業銀行改製增資擴股至60億元。在消化不良資產方麵,2003年深化改革以來,國家發行中央銀行票據置換信用社不良貸款;重慶抓住這一機遇,全市39家縣級聯社獲得票據總金額達24.1億元;曆經4年多努力,全部實現票據兌付,有效化解了曆史包袱;此外,市政府出資10億元,8.4萬戶股東也自願出資36億元消化不良資產,加上自身努力清收盤活約15億元,共計消化處置不良資產近60億元;2008年4月末,不良貸款率首次降至13%以內。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方麵,2003年,將全市729個鄉鎮農信社法人撤並為39個,每個縣1個法人。自2007年9月起,經過近10個月努力,克服種種困難,實現了從“兩級法人”股份合作製到“一級法人”股份製的質變。
2004—2007年的4年間,全市農村信用社各項存款淨增514億元,累計實現利潤20.5億元,分別是統一縣級法人前4年的2.5倍和3.7倍,相當於再造了兩個信用社,實現了曆史性跨越。
2008年6月29日,重慶農村商業銀行掛牌成立,該行是由原重慶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組建的股份製商業銀行,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後全國第三家、中西部首家省級農村商業銀行,注冊資金60億元,是全國注冊資本金最大的農村商業銀行。2010年重慶農村商業銀行的營業網點在2009年的基礎上有所精簡,但幅度不大,主要是以增加儲蓄網點,減少貸款網點為主。全年共減少3個營業網點,其中有貸款功能的營業網點減少了15個。
目前,重慶農村商業銀行積極推進全市金融服務空白鄉鎮的覆蓋工作,大規模“搶灘”農村。至今,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已在縣域地區擁有31個支行,設有1765個網點(截止到2011年年末),實現了重慶所有鄉鎮金融服務全覆蓋。此外,重慶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特點還開展了一係列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創新。例如,針對農業龍頭企業、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收購資金需求旺盛而抵押擔保不足的特點,開展以農產品原材料及半成品作抵押的存貨抵押貸款業務;針對農村開展的土地流轉改革,試點開展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抵押貸款;推出了“鄉鎮自助銀行+流動客戶經理組+社會協作”的農村金融服務新模式,延伸了服務半徑,彌補村鎮金融服務空白;推行了信貸業務調查、審查、審批“一站式”辦理,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圍繞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鏈和連鎖農資公司,打造和完善用卡環境,解決農戶用卡難等問題。
2.農業發展銀行發展情況
2010年重慶市農業發展銀行網點共有36個,其中有貸款功能的34個,而2006年的網點數量和有貸款功能網點數量分別為37個和37個,網點各區縣的覆蓋率為90%。總體上看,重慶市農業發展銀行的網點數以及具有貸款功能的網點數都呈現出收縮狀態。2010年重慶市分區域的農業發展銀行沒有營業和貸款功能的網點主要集中在主城九區,分別為九龍坡區、沙坪壩區、渝北區和南岸區;共有從業人員882人,除農業發展銀行分行所在地渝中區從業人員較多外,90%的區縣營業網點從業人員基本不超過30人。
3.農業銀行發展情況
1997年,中國農業銀行重慶分行機構個數和職工人數分別為1036個8603人,所占全國比例分別為1.63%和1.6%。2010年,重慶市擁有商業性銀行網點4859個,其中五大商業銀行擁有經營網點1178個,約占重慶市商業性銀行網點總和的24.24%,但絕大多數的營業網點以吸收存款為主,不能從事貸款業務的營業網點占營業網點總數的43.66%。農業銀行在重慶市共有營業網點452個,其中有貸款功能的網點443個,與2008年相比,營業網點數雖有所降低,但是具有貸款功能的網點稍有增加。
4.股份製商業銀行發展情況
近年來招商、浦發、民生、中信等一大批股份製商業銀行紛紛進入重慶開立分支機構,與此同時也相應地擴大了貸款領域。最近幾年年股份製商業銀行機構在重慶地區呈現出收縮態勢。截止到2010年年末,股份製商業銀行在全市共有131個營業網點,超過90%的網點分布在主城8區,幾乎所有的網點都集中在城鎮人口密集區和商業鬧市區。
5.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情況
銀行管理監督委員會按照“低門檻、嚴監管;先試點、後推開”的原則,在農村地區開展新型金融機構試點工作。截至2011年9月末,全國已組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682家,比2010年年末多了189家。其中,村鎮銀行624家(2010年年末為437家),村鎮銀行占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比率為91.5%,貸款公司10家,農村資金互助社48家。不可否認的是,重慶市農村金融體係也不斷得到完善。截止到2011年年末,全市已開業新型農村金融機構22家(其中2011年新開業7家村鎮銀行)、涉農區縣覆蓋率達到65%,小額貸款公司110家,實現區縣全覆蓋。同時據中國人民銀行網站《小額貸款公司分地區情況統計表》數據顯示,截止到2012年6月末,重慶市小額貸款公司機構數量已達146家,從業人員數為2749人,機構數和從業人員分別比2010年同期增長82家和1944人。2011年,巫溪縣、城口縣首次設立結售彙網點,重慶在西部率先實現銀行結售彙網點縣域全覆蓋。
6.農村資金互助社
重慶市農村資金互助社起步較晚,2009年之前仍是空白狀態,截止到2010年年末,重慶農村資金互助社法人機構數和營業網點數都僅有2個,分布於黔江區和江津區。其中,黔江區和江津區的農村資金互助社從業人員分別為6人和7人。
二、農村金融服務發展情況
根據中國銀監會公布的2010年農村金融數據來看,重慶市2010年年末農業貸款餘額1019.29億元(包括商業性、政策性、合作性及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農業貸款餘額),比上年減少89.3億元,占各項貸款餘額9.87%。具體從各區縣農業貸款情況來看,渝中區雖然沒有農業,但在政策性金融的推動下,其農業貸款仍高達530983萬元,在所有區縣農業貸款餘額中僅次於涪陵區的767458萬元和璧山縣的625559.38萬元;在當時重慶市有農業的39個區縣中,雙橋區農業貸款餘額最少,僅24623萬元,比上年增加了3000萬元,僅占各種貸款餘額19.37%。主城9區中,南岸區農業貸款數量最少,僅為9.16億元,但與上年相比,出現較大增幅,增長了130.77%,其中由中國農業銀行、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兩家金融機構發放的農業貸款占南岸區農業貸款總額的73.16%。
但是,從重慶農村金融信貸投放結構上看,農戶獲取農村金融服務資源難度明顯加大。農戶在社會生產中處於天然弱勢,導致該群體獲得貸款的難度遠高於其他群體。究其原因,一方麵是因其生產經營受到市場、自然災害等多因素影響,難以保證農戶其能夠獲得穩定的社會平均報酬。另一方麵,受曆史原因和土地製度製約,農戶普遍缺乏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所要求的抵押物。這就導致了農戶難以從正規途徑取得貸款,即使部分滿足正規金融機構近乎苛刻要求的農戶取得的貸款,也隻占農業貸款總額中很少一部分,並且呈逐年減少的趨勢。2010年,重慶各類金融機構共發放農戶貸款232.85億元,比上年的190.24億元增長了42.61億元,與2009年相比,2010年全市40個區縣中,僅有10個區縣農戶貸款出現減少,其中忠縣農戶貸款餘額減少幅度最大,由2009年的51027.32萬元減少到2010年的26246萬元;合川區的農戶貸款餘額增長幅度最大,由2009年的18731萬元增長到2010年的186947萬元,增長了10倍;與2007年相比,2008年全市40個區縣中,僅有9個區縣農戶貸款出現增加,其中巴南區農戶貸款餘額增長幅度最大,由2007年的5467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78903萬元,增長近14倍。
重慶市2006—2010農戶貸款分布情況,各地區農戶貸款總量分布,各地區農戶貸款占全市農戶貸款比。從農戶貸款分布區域可以看出,貸款投放區域主要集中在一小時經濟圈和渝東北翼,兩地區2006—2010年年均農戶貸款占重慶市農戶總貸款85%左右。其中,2010年年末,一小時經濟圈農戶貸款餘額149.16億元,較上年增加65.88億元,占重慶市農戶貸款發放總量的64.06%;渝東北、渝東南農戶貸款餘額分別為56.97億元、26.73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了79.1%、30.9%,占重慶市農戶貸款發放總量的24.47%、11.47%。
1.農村金融服務:政策性金融
重慶農村政策性金融服務主體主要是指農業發展銀行。2010年重慶市分區域的農業發展銀行各項貸款餘額為398.06億元,其中農業貸款餘額293.88億元,占比73.83%,這一比例與2008年的77.89%稍有減少;小企業貸款76.78億元,與上年相比存在較大幅度的增長,但是獲得貸款的小企業數量卻從2009年的388家下降到了357家;近年來農業發展銀行仍不麵向農戶進行貸款。全市政策性貸款不良貸款餘額12.56億元,不良貸款率0.82%。各區縣2010年農業發展銀行貸款質量大有不同,其中全市隻有4個地區的農業發展銀行不提供貸款,他們分別是九龍坡區、南岸區、萬盛區和雙橋區;不良貸款餘額均為零的地區主要包括渝東南翼除了石柱以外的其餘各地區、渝東北翼的萬州區、城口縣、豐都縣、奉節縣、巫溪縣以及一小時經濟圈內的主城六區、長壽區、大足縣;渝東北翼農業發展銀行的不良貸款占總不良貸款比率最高,其中墊江縣的不良貸款餘額為12500萬元,占銀行業金融機構總不良貸款餘額的73.51%,梁平、開縣和雲陽縣分別為73.23%、69.45%和69.38%。
2.農村金融服務:商業性金融
重慶市農村商業性金融服務主體由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保險公司共同組成,其中從事農村信貸服務的金融機構僅有中國農業銀行重慶分行、重慶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三類銀行性金融機構。從重慶市金融機構發展趨勢來看,主要表現為:
(1)中國農業銀行的支農力度逐漸削弱。
從經營規模和市場的影響力來看,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仍然是信貸市場的主力軍,但僅從農村金融業務來看,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僅有農業銀行涉及部分農村金融業務,而其他四家國有商業銀行雖然擁有較多網點和充足的資金,但很少向農村提供金融業務。1997年,中國農業銀行發放農業貸款22.55億元,占當年農業銀行各項貸款餘額比例為13.8%,其中其他國有大型銀行(如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均不發放農業貸款。截止2010年年末,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共發放農業貸款155.68億元,較上年僅增長了2.12%,其中農業銀行發放農業貸款116.24億元,占全市國有商業銀行農業貸款總額的74.67%。從農業貸款占比來看,五大國有商業銀行農業貸款餘額所占份額僅為3.17%,這一份額明顯小於2008年的9.19%,由此可見,農村金融業務並不是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工作重心,其貸款量呈逐年萎縮的趨勢。
不僅如此,從中國農業銀行的農業貸款情況來看,近年來發放的農業貸款並沒有大幅增加。2010年所發放的1126.63億元各項貸款中,僅有10.32%是農業貸款,這一比例不僅小於1997年的13.8%,更是遠遠小於2008年的48.94%,由此可知,中國農業銀行的涉農業務正逐漸被削弱。
(2)股份製商業性銀行工作重心在城市。
重慶市直轄以來,各大股份製商業銀行在重慶市開展的業務相對有限,2006年以前的支農業務相對來說極其有限。截止到2006年年末,重慶市股份製商業銀行農業貸款餘額僅有0.78億元,擁有股份製商業銀行營業網點的九個區域當中,僅有渝中區和江北區發放了農業貸款,分別為6760萬元和1000萬元。近年來,重慶市金融業有了較大的發展,招商、浦發、民生、中信等一大批股份製商業銀行紛紛進入重慶開立分支機構,與此同時也相應地擴大了貸款領域。不難發現最近幾年當中股份製商業銀行的農業貸款逐年呈加速增長的態勢,但是各股份製商業銀行發放農業貸款最多的2010年也隻有其各項貸款餘額的3.28%。從股份製商業銀行經營理念來說,獲得豐厚的資本回報率是其經營最主要的目標,因此,城市各企事業單位是其目標客戶,即使向農業領域發放貸款,也僅選取規模較大、經營狀況正常、發展前景良好的農業企業。2010年,各家股份製商業銀行貸款餘額共計1997.14億元,較上年增長了13.21%,略低於五大國有銀行的15.4%。股份製商業銀行網點所在的3個區縣(涪陵區5個、長壽區1個、萬州3個)的9家網點均未發放農業貸款。
(3)重慶農村商業銀行的支農服務力度有所增強
1997年中國人民銀行製定下發了《農村信用社改進和加強支農服務10條意見》,各地結合實際,提出了改進加強支農服務的具體措施辦法,開展了支農先進集體和個人評比活動,形成了不少好的經驗和做法。加大了農業貸款投入,擴大了社員和農戶的貸款麵;拓寬了農業貸款領域,促進了農業產業化、商品化;簡化農戶貸款手續,推行了農戶貸款公開化製度;積極為廣大農民提供多種服務,幫助農民發展生產、脫貧致富。1997年,全國農村信用社累計發放農業貸款2120億元,比上年多放375億元。
重慶市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之前,1997年各項存款餘額僅有160.83億元,而同期貸款餘額為109.05億元,當年的貸款累計發放量82.47億元,累計回收量為64.36億元,其回收率為78.04%。根據《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要求,重慶農村信用社選擇“股份合作製”產權製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2008年6月,重慶農村商業銀行成立。這就意味著重慶農信社已經由合作性質轉變為商業性質。由於改革目標已定,各項工作逐步推進,從重慶農村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情況可以看出,改製前後,重慶市農村商業銀行主要從內部經營管理製度入手,其整體經營狀況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雖然網點總數有所減少,但經營規模仍在擴大,支農意向也沒有因為改製而轉變。2010年,各項貸款餘額1219.62億元(是1997年的11.18倍),比上年增長19.62%;農業貸款餘額482.22億元,比上年增長24.64%;農戶貸款186.7億元,增長比上年19.67%。
(4)村鎮銀行貸款對象主要是鄉鎮企業
銀行管理監督委員會按照“低門檻、嚴監管;先試點、後推開”的原則,在農村地區開展新型金融機構試點工作。截至2011年9月末,全國已組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中村鎮銀行累計吸引各類資本316.9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125.9億元,累計發放農戶貸款39.4萬筆,金額825.7億元。不可否認的是,重慶市農村金融體係在不斷得到完善。截止到2011年年末,全市已開業新型農村金融機構22家(其中2011年新開業7家村鎮銀行)、涉農區縣覆蓋率達到65%,小額貸款公司110家,實現區縣全覆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和小額貸款公司的貸款餘額分別增長281%和125%。同時據中國人民銀行網站《小額貸款公司分地區情況統計表》數據顯示,截止到2012年6月末,重慶市小額貸款公司實收資本為212.22億元,貸款餘額為228.01億元,2010年同期的實收資本和貸款餘額分別為43.35億元和41億元。
關於重慶市村鎮銀行的發展情況,2008年9月,香港上海彙豐銀行在大足縣開設起西部農村地區第一家外資村鎮銀行。村鎮銀行這一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正式進入重慶農村市場。截止到2010年年底,大足彙豐村鎮銀行各項貸款餘額10276萬元,其中農業貸款10276萬元,占貸款總額的100%;吸收各類存款15949萬元,其中儲蓄存款1315萬元。大足彙豐村鎮經營模式是通過“企業+農戶”的價值鏈融資形式向當地企業和農戶提供貸款,鄉鎮企業最高可貸200萬,以個體為單位的農戶最高可貸10萬。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自村鎮銀行2008年開業到2010年年底,大足縣共有91家企業獲得貸款(2008年共有7家,2009年為39家,2010年為45家),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平均每筆貸款分別149萬元、101.62萬元和157.33萬元;但2008年沒有一戶農戶獲得貸款,2009年、2010年在村鎮銀行獲得貸款的農戶數分別為161和378戶。
2011年,巫溪縣、城口縣首次設立結售彙網點,重慶在西部率先實現銀行結售彙網點縣域全覆蓋。支農產品和服務創新加快,創新推出“三權”抵押貸款、以地票質押的農村建設用地複墾貸款和戶籍製度改革退出宅基地複墾貸款等產品,有力地支持了重慶推進統籌城鄉改革的資金需求。銀行卡POS助農取款服務覆蓋麵擴大到常住農戶的52%,同時在全國首創助農存款試點,農村支付結算便利度和滿意度進一步提高。積極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正向激勵作用,對支農力度大、考核達標的中國農業銀行重慶市分行縣級三農事業部和2家村鎮銀行執行較低的存款準備金率,對轄內11家村鎮銀行發放支農再貸款4.8億元,引導金融機構擴大涉農信貸投放。
3.農村金融服務:合作性金融
重慶市農村合作性金融服務主體主要為農村資金互助社。但是該合作性金融機構在重慶起步較晚,2009年之前完全處於空白狀態,截至2010年年末,黔江區農村資金互助社各項貸款餘額(農業貸款餘額=農戶貸款餘額)為180萬元,各項存款餘額416萬元,在黔江區農村資金互助社獲得貸款的農戶數為23戶;但是江津市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相關業務尚未有效開展。
4.農村金融服務:農業保險
農業保險對穩定農業生產,調整種養結構,防範化解農業生產風險,提高災後恢複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政策性農業保險已作為國家增加農業投入和轉移農業風險的一項惠農政策。
2007年,重慶市正式開展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為鼓勵試點區縣農民業主參保,重慶市政府配套出台了財政補助農業保險費政策。重慶農業保險試點的保險品種為生豬、奶牛、柑橘(包括檸檬、柚子)3類,保險責任為因自然災害、病蟲害、動植物疫病等造成的保險標的損失,試點區域為在渝北區開展生豬和奶牛保險,在合川區開展生豬、奶牛和柑橘保險,在黔江區開展生豬保險,在忠縣開展生豬和柑橘保險,在天友乳業公司開展奶牛保險。按照保成本、維持簡單再生產能力的原則,重慶確定保險金額為生豬400元/頭、奶牛6000元/頭、柑橘1000元/畝。
與此同時,為鼓勵農業保險試點區縣農民業主參保,重慶還配套出台了財政補助農業保險費政策,即在試點區縣生豬、奶牛和柑橘交納保費中,投保人隻承擔30%,市和區縣財政補助70%。市財政與區縣財政補助比例為:渝北區為5:5,其他試點區縣為7頤3.天友乳業公司集體承保的,由市財政補助70%,公司幫奶牛養殖戶交納保費15%,養殖戶承擔15%。
2008年啟動了針對家禽養殖大戶和家禽專業合作社等政策性家禽保險試點。保費重慶市政府補助50%、區縣補助20%,農戶自己隻需負擔30%。2012年9月,財政部發文將重慶市申報的水稻、育肥豬、森林(公益林及商品林)保險納入2012年度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範圍。中央財政對水稻保險保費的補貼比例為40%;對育肥豬保險保費的補貼比例為10%;對公益林保費補貼比例為50%、商品林保費補貼比例為30%。加上此前已納入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範圍的能繁母豬和奶牛,中央財政對重慶市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品種已經覆蓋種植業、養殖業及森林,市地方兩級財政也將按規定比例加大投入,進一步發揮農業保險的強農惠農作用,為重慶市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生活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