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重慶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定位
據重慶市市長黃奇帆解析,目前國際金融中心共分為四類:第一類是行政總部集聚型的金融中心,例如北京,聚集了大量國際國內各類金融機構的總部;第二類是要素市場集聚型金融中心,如上海,聚集了股票市場、外彙市場、期貨市場、黃金市場等各類國家級的要素市場;第三類是結算型金融中心,例如1年有1萬多億美元金融結算額的新加坡;第四類是綜合類金融中心,如香港。結算型金融中心的發展,更多地依靠市場服務取得中心地位。因此,根據重慶的區位優勢以及金融與實體產業發展基礎和前景,重慶金融中心的定位是發展結算類國際金融中心,即在銀、證、保等主流金融業務、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區域性要素市場建設的基礎上,在體現西部區域性金融中心功能的同時,構成重慶的結算型金融中心。
一、重慶建設國際結算型金融中心的意義
現代經濟發展進程和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均證明,金融在經濟發展中處於舉足輕重的核心地位。金融業的發達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持,而區域經濟的發展為金融業的擴張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需求空間。金融中心作為資金融通中心和資金的統一集聚地,在一國或地區的金融體係和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會極大地帶動該城市的經濟發展並輻射周邊地區經濟和金融的快速發展。
作為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之一,重慶構建區域性金融中心對推動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理論意義
金融中心作為區域金融範疇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區域經濟發展中重要的金融資源集聚點,在地區金融資源配置乃至整體經濟發展導向中占據重要地位。針對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的研究不僅能夠深化區域金融理論的相關研究,促進區域經濟相關理論的發展,更可為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這一命題提供分析案例和證據支持。
更為重要的是,重慶地處大陸腹地,和普遍認可的沿海經濟、金融發達地區還有一定差距,而現有的離岸金融中心無不定位於沿海經濟圈,其轉口貿易與國際航運非常發達。因此,作為內陸城市的重慶在建設金融中心時,必須打造符合自身發展特色的模式。而建設結算型金融中心,使重慶找到了一個區別於京、滬、港的突破口,可以說是為西部地區乃至中國的結算類金融發展,探索了一條實踐和理論的新路徑。
2.現實意義
重慶作為我國內陸唯一的直轄市和國家中心城市,一直是西南地區和長江上遊地區的經濟中心、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內河口岸,承東啟西的重慶在我國中西部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1999年美國《財富》雜誌將重慶評為“中國西部最具潛力的城市”;2001年《經濟日報》公布內地城市競爭力排行榜,重慶被評為“西部最具競爭力的城市”;2002年聯合國評出“中國最具發展前途的25個城市”,重慶排位第8,居西部之首;2003年世界銀行在對中國西部及沿海城市的投資環境進行調研後表示,在西部城市中重慶的外資注入比例最高,達到20%,成為投資環境發展最快的城市;2007年美國經濟學人雜誌稱重慶為“中國的芝加哥”。
未來10年,重慶將形成1000平方公裏、1200萬城市人口的城區規模。重慶經濟的快速良性增長與城市規模的進一步擴張,必然要求有發達的金融體係的支撐與匹配。因此,構建金融中心既是中央政府在新形勢下對重慶提出的要求,也是重慶市根據城市發展規律所做出的必然選擇。這一方麵有利於加快重慶金融業發展,有利於建立健全金融市場體係,完善金融機構體係建設,加快金融工具和業務創新,進而提升重慶市金融業的整體競爭力;另一方麵,建立離岸金融中心可以實現重慶保稅區功能政策上的新突破,更好地發揮重慶直轄市對西部及長江上遊經濟區域的服務功能,有利於發揮重慶區位優勢,進一步確立重慶在西部地區、長江上遊的中心城市的地位,發揮其金融輻射和服務功能,為長江上遊地區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二、重慶建設國際結算型金融中心的必要性
1.加快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
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它的實現是以經濟資源在各產業、各部門之間的合理配置為保障。重慶經濟能有如此快速的增長勢頭是與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密切相關的。直轄以來,重慶三次產業結構不斷變化。其中,第一產業比重逐年下降,並且下降速度越來越快;第二產業產值比重在保持穩定中略有升高,近年上升幅度較大並有繼續保持上升的趨勢;第三產業比重穩步攀升,近年略有下降。盡管重慶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一定實效,經濟保持了較快增長,但重慶產業結構相比國內外其他城市仍顯不合理,高度化進程相對緩慢,產業技術基礎和素質提高力度不夠,在全國經濟實力、生產效率、產業結構競爭力、企業規模與服務發展以及資源與環境等指標上的排名均靠後。
加快金融業發展、改善投資環境,滿足社會投資需求,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從金融業的運作來看,金融體係提供了一個使資金或者資本如何最有效流動和使用的職能,同時,這個過程在現代經濟中又具有可增值性。金融業的作用不僅體現在它的資源配置上,作為一個高增長、高附加的產業,金融業在現代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一方麵,金融業本身可以成為一個龐大的運作服務體係,為重慶市的發展貢獻巨大的產值、利潤和稅收;另一方麵,金融業還具有較高的產業關聯性,能夠帶動本區域一批具有高附加值的相關產業,尤其是電子商務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這就要求重慶積極建立區域性金融中心,以提升本地區產業競爭力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促進重慶經濟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
2.加快城市建設的必然選擇
直轄以來,重慶通過快速發展已積蘊了深厚的經濟實力,使其成為西部地區和長江上遊地區重要增長極和國家中心城市,在整個西部地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重慶要在日益激烈的區域競爭中保持其地位,並在區域經濟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就必須在城市的功能定位上進行戰略調整和創新。作為區域性的中心城市,必須具有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多種輻射功能,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金融輻射功能。重慶建立區域性金融中心會促進大量金融資產和由此攜帶的各類生產要素聚集重慶,從而極大地推動重慶及其周邊地區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強化重慶西部中心城市的地位。同時,金融業和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如何,也是衡量現代化城市的標誌之一,創建區域性金融中心應當是重慶加快城市建設的主要內容和必然選擇,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3.提高自身金融實力的現實需要
重慶金融業基礎較好,發展較快,金融市場活躍,有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外彙交易市場和同業拆借市場,是金融機構進駐最多的西部城市。目前重慶金融業在不斷地調整信貸投向,積極拓展服務領域,金融資源的總量也在不斷地增加。我國加入WTO更加速了重慶引進外資、外資金融機構的規模和速度,為重慶金融業拓寬了業務範圍、擴展了生存空間,增加了盈利機會,促進了重慶金融組織體係和市場體係的完善和開放,促進了重慶金融體製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從而推進重慶金融業在競爭中發展。
但金融全球化也給重慶金融業的發展帶來一係列挑戰。重慶金融業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還較弱,金融風險隱患仍然較大,尚不具備與發達國家的大型現代金融機構抗衡的能力。重慶金融機構與外資金融機構相比不論是在資金、規模,還是金融創新等方麵都存在巨大差距。這就迫切要求重慶積極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現代金融機構體係、金融市場體係和金融調控監管體係,建設成為長江上遊乃至西部地區的金融中心,從而促進重慶金融業提高自身實力和競爭力,積極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和挑戰。
4.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支撐
要全麵實施西部大開發的經濟發展戰略,加速西部地區金融業的發展應首當其衝。建立、選擇與區域經濟發展特殊要求和目標相適應的融資機製,以提高區域內總體融資效率、降低融資成本的要求便顯得十分迫切。這一要求的實現途徑便是迅速培育區域性的金融中心,發揮其推動經濟的重要作用。而且,整個西部地區內部的各種橫向經濟聯合和協作,還處於較為鬆散的初級階段,要使區域經濟發展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應該從戰略高度調整區域經濟結構,大力發展金融產業,加快培育區域金融中心。
三、重慶建設結算型金融中心的可行性
1.政策優勢
重慶作為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相對於其他省份城市而言,具有更高的行政級別,更容易爭取到來自中央的支持,獨享多重政策優勢。胡錦濤總書記“314講話”提出將重慶構建為長江中上遊經濟中心,離岸金融的發展則是對其的重要補充。2008年11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成為全國第一個內陸保稅港區,也是全國第一個“水港+空港”一區雙功能保稅港區。2009年2月5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重慶統籌城鄉改革發展的若幹意見》,在國家戰略層麵正式設立“兩江新區”。2010年2月26日,重慶西永綜合保稅區正式掛牌成立,成為內陸第一個綜合保稅區。2010年5月7日,國務院批複了重慶“兩江新區”總體方案,是繼上海浦東和天津濱海新區之後,中國第三個副省級新區。“兩江新區”將享受國家給予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的政策,包括對於土地、金融、財稅、投資、對外貿易、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管理體製等領域賦予先行先試權,允許和支持試驗一些重大的、更具突破性的改革措施。2010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公布重慶成為第二批跨境人民幣結算試點城市。通過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市內銀行和金融機構可以拓展其人民幣服務範圍,促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拓展更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提高離岸金融中心的砝碼。2011年9月,為加快建設電子商務結算中心,重慶下發《加快電子商務產業發展有關優惠政策的通知》,涵蓋稅收政策優惠、財政支持政策、金融保障、人才支持、服務保障、工商管理等方麵全方位的支持。一係列政策措施都為重慶發展區域金融中心奠定了政策基礎。
2.產業集群優勢
2010年以來,重慶資本市場活躍,企業上市培育工作成績顯著,包括年度企業上市家數、首募資金數額及上市公司再融資金額,都創造了直轄以來的最高水平。2010年重慶境內上市公司35家,境外上市公司12家。其中,民營企業在境內上市的有11家,境外上市的有8家。截至2010年11月30日,總市值達到3031.33億元,GDP證券化比率超過40%。2010年有5家向中國證監會遞交了發行上市申報材料,包括重慶銀行、川儀自動化、金冠汽車、新世紀遊輪和建工集團。另有14家企業進入重慶證監局輔導備案,10餘家國企、20餘家民營企業啟動了改製上市工作。重慶已形成動態管理、分類指導和梯度培育製度,2011年重慶擬上市企業儲備庫數據顯示在庫企業有284家。
據重慶“十二五”規劃,重慶將建設成為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將培育十大萬億級國家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地。其中之一就是電子信息產業要趕超長期占據重慶工業“半壁江山”的汽摩產業,成為“十二五”重慶經濟的第一支柱產業。IT產業的強勢崛起,為建設加工貿易離岸金融結算中心創造了先決條件。最先將結算中心放在重慶的是惠普。2011年,惠普(重慶)結算中心在岸離岸賬戶外彙收支規模接近350億美元,結算量比上年增長3.5倍。宏碁(重慶)有限公司2010年11月成立,注冊資本金1.5億元,其經營範圍中的一項就是“提供相關技術谘詢服務和資金結算”。2011年,偉仕電腦、佳傑科技與重慶簽署協議,兩家企業將投資1.2億美元建重慶營銷結算中心。該結算中心成立後,首年度營業收入可達60億元,資金結算量可達80億元。
3.金融創新優勢
重慶金融創新較豐富,投資者投融資渠道較廣。2009年以來,重慶的新興金融機構呈爆發式發展。小額貸款公司已批準的有80多家,加上申報待批的總計超過100家;擔保公司已有126家,注冊資本金已達120億元,可擔保額度接近1000億。昆侖金融租賃公司已獲銀監會批準,注冊資本達60億元,將形成600多億元融資服務能力。此外,重慶還在積極爭取國家外管局批準開展QFLP試點,吸引境內外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今年重慶除繼續擴大信貸規模,保持20%左右的較高增速外,還加大了企業上市培育力度,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4.區位優勢
重慶處在中國版圖的中心位置,連接東西,溝通南北,其特殊的區位優勢無可替代。直轄14年來,其快速發展勢頭得到了國內外的肯定。到2011年重慶已成為西部地區唯一擁有航空、水路、公路、鐵路的全方位綜合交通網的特大型城市。在中國,像重慶一樣雖身處內陸腹地,卻擁有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的特大城市,隻有重慶一個,這決定了重慶在中長期都將是我國西部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擁有廣闊的內陸輻射空間也使重慶在建立離岸金融中心上不用擔心需求問題。至於重慶的競爭者——同為西部中心城市的成都,由於沒有直轄市的政策優勢以及長江近700公裏的黃金水道而在這一輪比賽中具有先天的弱勢。
5.信息處理優勢
金融業本身就是一個知識密集型的高端服務業,它需要在高端產業基礎上才能真正發揮出自身高附加值的功能。建設金融結算中心,對於硬件設施的要求很高。恰恰在這一方麵,重慶具有優勢。重慶已開通12條155兆帶寬的國際數據專用通道,相當於12條信息高速公路,目前全國僅北京、上海、廣州有此規模,重慶已成為我國第四個國際信息端口局。
第二節 建設模式
一、現有國際金融中心主要模式
國際金融中心是一國或地區金融體係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該國或地區金融體係發展的產物。依據發展經濟學理論,金融體係的形成基於兩種途徑:一是需求反應(Demand-Fol-lowing);二是供給引導(Supply-Leading)。相對應,國際金融中心的產生也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式:自然形成模式和國家建設模式。
1.自然形成模式
需求反應是指金融體係的產生、變化、發展取決於經濟之發展,經濟增長產生了對金融業的需求,於是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進行相應的擴張和拓展,製度層麵的金融決策與法規隨之發生變化。其基本邏輯為:
經濟增長→金融市場發展→金融製度變化
依據上述途徑形成的國際金融中心可界定為自然形成的國際金融中心,又稱為自然形成模式,如紐約、倫敦、香港等。以倫敦為例,其形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是經濟發展所導致的金融供給變化的結果。17世紀末18世紀初,倫敦是英國的國際貿易中心,英國進口商品的80%與出口商品的70%都是經過倫敦來傳遞。貿易的發展引發了結算與融資的需求,大小銀行由此相繼產生。自此之後,倫敦出現新興的貨幣市場,票據貼現活動尤其活躍。到英法戰爭結束之後,倫敦利用國際彙票這一機製發展成為世界貿易所需的融資中心。進入19世紀後,伴隨著英國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貿易大國,倫敦銀行體係日趨完善,各類金融市場逐步健全、發展迅速;國際金融業務也逐漸占據主要地位。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倫敦作為世界上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得以顯著確立。由倫敦形成國際金融中心的案例看來,國際金融中心的產生邏輯為:金融業的產生和發展→地區金融中心→全國金融中心→國際金融中心。
2.國家(地區)建設模式
與需求反應相對應的金融體係的另一產生的途徑是供給引導。即金融體係並非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的產物,其產生和發展具有超前性。其形成主要是通過國家或地區有關部門的人為設計、強力支持而產生的。金融體係的超前產生和發展刺激了經濟的發展,對經濟發展有先導作用,即供給刺激金融需求。而在刺激經濟發展之金融體係的變動中,金融製度的變化又處在先驅地位。這種國際金融中心形成的基本邏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