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電子商務是發生在開放網絡上的商業交易,包含企業之間(B2B)、企業與消費者(B2C)之間的交易。
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電子商務的定義是指基於因特網的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其特征是商務活動在因特網上以數字電子化方式完成。從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來看,從最開始的E-Commerce,到E-Business,再到E-Econo-my,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一個涵蓋範圍逐漸擴大的過程。
中國電子商務從1990年EDI應用就開始了,1997年則開始了互聯網的全麵普及。經過兩年的發展,在1999年和2000年,以網站為主要特征的電子商務服務商在風險資本的介入下成為電子商務最早的應用者,並成為這一階段中電子商務的主要承載體。以後隨著資本市場網絡泡沫的破滅,網站電子商務開始陷入低迷狀態,而企業特別是傳統企業卻開始大規模進入電子商務領域。自此之後,中國電子商務從2001年起開始進入穩步增長時期,企業電子商務成為中國電子商務新的主體。
電子商務依據經濟發展特征演化出了多種模式,且仍在繼續衍生新的模式。目前電子商務模式按B(Business)、C(Consumer)、G(Government)的相互作用分為9類,其中主要分為5種類型:B2C(Business to Consumer)、B2B(Busi-ness to Business)、C2B(Consumer to Business)、C2C(Con-sumer to Consumer)、B2G(Business to Government)等。
1.電子商務模式流程分解與優勢
(1)電子商務模式流程分解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與普及,電子商務得以迅速發展。無論在信息的傳播介質方麵、商品傳遞環節或者交易端口,與傳統商務相比,均產生本質性的改變。這些本質性的改變主要表現在信息流、物流與資金流等三個方麵。
信息流程分解。電子商務的信息大致分為商品購買信息流、商品供應信息流和商品出貨信息流,與傳統商務模式相比,第三方交易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介入是電子商務模式在信息傳遞方麵最為典型的特點。銷售和購買方所有的信息均需通過第三方交易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來進行傳遞,即第三方機構將會對所有商品交易的信息進行備份。
物流流程分解。與傳統商務模式相比,電子商務物流具有兩個方麵的重要變化:一是中間環節減少——企業電子商務部直接將商品通過第三方物流公司傳遞到消費者手中,不再需要批發商、零售商等中間環節;二是消費者的分散性致使每單交易量下降和發貨地呈發散狀,這種營銷態勢使企業更依賴第三方物流。
資金流程分解。與傳統商務模式相比,電子商務的資金流動中,第三方支付平台介入商品交易是其最明顯的特征,無論是消費者的購貨款還是銷售商的退貨款,所有的款項都需要先彙入第三方支付平台賬戶,然後轉入相應交易主體的賬戶。
(2)電子商務與傳統商務相比的優勢
與傳統的國際貿易相比,電子商務在世界貿易體係中的優勢十分明顯:
有效降低國際貿易成本。與國內貿易相比,國際貿易的單證數量繁多,處理費用高昂,如結彙成本。在網上直接傳遞和處理電子單證,既節約了紙質單證的製作費用,又可以縮短交單結彙的時間,加快資金周轉,節約利息開支。另外,由。
電子信息技術的輔助,電子商務減少了大量實物貿易的中間環節,使買賣雙方通過網絡直接進行商務活動,這樣大量降低了交易費用。
提高交易效率。利用電子商務開展國際貿易,買賣雙方可以采用標準化、電子化的格式合同、提單、保險憑證、發票和彙票、信用證等,使各種相關單證在網上實現瞬間傳遞,不但節省了單證的傳輸時間,而且能有效避免紙質單證中數據重複錄入所導致的各種錯誤,進而有效提高交易效率。
減少貿易壁壘,擴大貿易機會。因特網作為連貫全球的網絡,其有效消除了地域之間的限製與約束,減少國際貿易中的有形與無形壁壘。利用因特網完成的各種貿易,可有效避免買賣雙方因宗教、信仰、種族引發的各種限製與爭議,進而擴大了國際貿易的範圍與規模。
提高外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外貿企業可以通過建立相關的網絡頁麵主動發布有關供求信息,及時與客戶進行雙向溝通與聯係,利用網絡樹立自身的企業形象,擴大企業的知名度,借助電子商務平台以增強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度。
減輕對實物基礎設施的依賴。傳統的企業開展國際貿易都必須擁有相應的基礎設施,如辦公場所、倉儲設施、銷售店麵、產品展示廳等,與國內貿易相比,國際貿易依賴基礎設施的程度更大,基礎設施建設成本投入更多。如能有效利用電子商務平台開展國際貿易,可大為節約相應實物建設的成本投入。
交易時間延長,可提高客戶滿意度。由於世界各地存在時差,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國際商務談判的開展,而電子商務可有效化解這一障礙。由於網絡24小時的運作,任何客戶不論身處任何國家和地域,均可在任何時間從互聯網上獲得各種商務信息。
2.重慶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發展的需要,重慶市大力推進外貿領域經營管理電子化、網絡化。重慶市政府對其給予高度的重視。1999年7月,重慶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了《重慶信息港建設規劃》。2000年4月,重慶市獲準成為實施國家科技部啟動的首批“城市電子商務試點工程”的6個城市之一,並提出“以西部大開發為曆史契機,努力把重慶建設成為長江上遊的電子商務中心”的設想。2001年更是明確提出,提高金融、證券、保險、外貿、海關的信息化水平,建立電子認證、電子支付等現代信用體係和物流配送體係,推進電子商務的發展。2003年重慶全麵啟動電子政務建設,重慶市委、市政府頒發了《關於推進重慶市電子政務建設的工作意見》,提出全市電子政務網絡框架。2005年重慶市政府結合重慶貿易的實際情況,就加快重慶電子商務發展提出具體的實施意見,確定了指導思想及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為重慶電子商務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009年9月24日,重慶市外經貿委與CIECC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建設國際電子商務應用平台,為海內外企業提供無縫連接的電子商務服務,打造“溝通政府與企業、促進市場與流通、聯通內貿與外貿”的嶄新地方政府工作平台,創造“政府網上搭台、企業網上趕集”的新型電子商務模式。由於這一功能強大的平台涵蓋了在線交易、電子支付、貿易金融、貨物跟蹤、貿易管理、單證傳輸、跨境追蹤等在內的各種所有國際交易業務,因此,重慶電子商務在其輔助下得以快速發展。2011年11月16日,重慶成為首批“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根據《重慶市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創建方案》,其創建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總體目標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落實‘314’總體部署和國務院3號文件精神,瞄準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發揮建設長江上遊地區信息樞紐、金融中心、國際貿易大通道、內陸出口加工基地和對外開放先行區的優勢,服務於調結構、轉方式、促民生,突出構建電子商務大平台、促進電子商務廣泛應用兩大核心任務,著力打造國際電子商務結算、統籌城鄉電子商務和移動電子商務三大核心品牌,抓好完善政策法規標準體係、培育市場需求、強化軟硬件支撐、創新發展模式、拓展服務領域五大關鍵突破口,推進形成商業環境、支撐體係、技術服務、結算帶動、推廣應用、普遍參與、城鄉互動、市場監管和政策扶持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迅速擴大電子商務交易規模,努力建成國家最具影響的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和西部電子商務應用高地,為將重慶建成長江上遊地區經濟中心提供重要支撐。”
中國互聯網數據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06年,重慶電子商務交易(又稱網上交易)額為220億元,與2005年相比,重慶網上交易量、交易額增長已超過10倍。2007年電子商務交易額約為290億元,電子商務運營企業為230家,實現電子商務服務收入約4.5億元。2010年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700億元,已經湧現出龍文鋼材網、大龍網、豬八戒網、維普資訊網、全球製造網、奇易網等一批國內或領域知名的電子化商務平台。2011年,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1000億元,約為全市商品銷售總額的10%;重慶各類網商已達到6萬戶,有影響力的網商已達到6000多家。
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已經發布的《電子商務“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出,到2015年,電子商務交易額翻兩番,突破18萬億元。其中,企業間電子商務交易規模超過15萬億元。同時,企業網上采購和網上銷售占采購和銷售總額的比重分別超過50%和20%。大型企業的網絡化供應鏈協同能力基本建立,部分行業龍頭企業的全球化商務協同能力初步形成。經常性應用電子商務的中小企業達到中小企業總數的60%以上。網絡零售交易額突破3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超過9%。移動電子商務交易額和用戶數達到全球領先水平。電子商務的服務水平顯著提升,湧現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子商務企業和服務品牌。規劃提出,電子商務“十二五”發展總體目標是:到2015年,電子商務進一步普及深化,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顯著提高。電子商務在現代服務業中的比重明顯上升。電子商務製度體係基本健全,初步形成安全可信、規範有序的網絡商務環境。
“十二五”期間,重慶市把發展電子商務作為調整區域經濟結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推進兩化融合、推進城市信息化進程的重要舉措。在推進思路上,重慶市以構建電子商務服務平台為抓手,加快電子商務建設步伐。按照“314”總體部署,建設長江上遊經濟中心、中國內陸金融中心、國家電子商務實驗區、城鄉統籌綜合發展試驗區等戰略定位,重慶市正著手建設國際電子商務外彙結算平台、國際電子商務交易認證中心、國際電話營銷中心、國際電子商務培訓中心、區域業務拓展中心、國際電子商務投資促進中心等“一平台五中心”,先後引進全球最大的電子支付服務提供商貝寶以及阿裏巴巴國際電子商務服務中心落戶重慶,通過合作構建國際電子商務平台,帶動區域電子商務、資金結算、物流服務等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電子商務發展環境。位於渝中區高九路的“中國電子商穀”已進入實質性設計與建設階段。與此同時,重慶市加大了對電子商務應用的支持力度。新組建的兩江新區與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CIECC)合作打造國際IT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台及其數據備份項目,帶動重慶及兩江新區IT服務外包產業和雲計算產業發展;重慶市工商局充分發揮電子商務監管信息化建設的應用優勢,加大對電子商務經營主體的搜索監測和建庫建檔工作力度,規範經營行為、保護消費者權益、維護正常網絡市場秩序、推動電子商務發展。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市電子商務經營主體建庫建檔數量已達63512戶,較2010年年底新增53077戶,增長508.64%;入庫主體所涉及的網站(網頁)達57413個,較2010年年底增長365.79%。近期,重慶市出台了《關於切實發揮職能作用支持服務我市電子商務發展的意見》,提出29條具體舉措,為網店注冊辦照亮起“綠燈”,引導實體經營者向電子商務經營轉變,鼓勵興辦各類網上交易市場,鼓勵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殘疾人等七類人員網上創業。
3.電子商務結算中心的建設
(1)重慶聯手美國貝寶(PayPal)公司打造電子商務國際結算平台。
2010年12月28日,全球最大的電子支付服務提供商美國貝寶公司與重慶市政府成功簽約。寶貝將按協議要求,在重慶渝中區電子商務產業園打造國際電子商務外彙結算平台、電話營銷中心等。自此之後,重慶市在國內率先提供電子商務國際結算服務,網購達人通過貝寶的國際支付平台可自由進行網上交易。借助與貝寶公司的合作,重慶力爭實現5年內國際電子商務外彙結算業務規模達到100億美元,2020年實現數千億美元的結算量。
重慶聯手貝寶公司打造電子商務國際結算平台,是三種作用力的結果:首先這是發展的需求。最近幾十年,我國進出口貿易從單一的一般實物貿易,發展出了離岸的加工貿易,形成二分天下的格局。最近10年,電子商務每年以百分之幾十的速度快速增長,要不了多久,電子商務就會形成幾千、上萬億元的規模,與一般貿易、加工貿易三分天下。麵對這樣的發展格局,雙方合作建電子商務國際結算平台是非常有意義的。其次這是改革的產物。我國的外彙、海關管理體製是圍繞一般實物貿易發展起來的,當加工貿易發展起來的時候,外彙、海關管理體製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為了配合加工貿易發展進行了修改。現在,電子商務迅猛發展,現成的外彙、海關管理體製與之也會有許多衝突的地方,要適應電子商務的發展,遊戲規則必須要做出相應調整或修改。看到這一點後,重慶積極與國家有關部門溝通,很快得到認可,突破有關管理體製上的限製,使這件事能順利開展。第三這也是開放的產物,重慶今天是與全球最大電子支付服務提供商合作,通過與世界“巨人”的合作,重慶也會成為“巨人”。雙方共同打造的電子商務國際結算平台,不僅隻為重慶的電子商務服務,也是為全國所有企業、自然人進行國際電子商務服務的結算平台,下一步,也可能發展成為輻射世界各地的國際性的電子商務結算平台。
(2)電子商務交易認證中心建設。
2010年12月28日,重慶市政府與美國貝寶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貝寶結算服務中心落戶重慶。認證中心開始與貝寶公司、重慶市工商銀行等相關機構合作展開在“銀貝通”項目上的合作。
2011年2月18日,重慶市政府與阿裏巴巴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阿裏巴巴旗下B2B公司“全球速賣通”開始與認證中心合作展開在電子商務出口交易真實性認證業務和結彙結算上的合作。
2011年8月23日,認證中心完成了重慶國際電子商務交易認證信息係統的開發和初驗,係統正式上線,交易認證業務進入試運營階段。商戶在通過重慶國際電子商務交易認證中心資質審核,並登錄交易認證係統完成會員注冊後,即可向交易認證係統提交國際電子商務交易認證申請,並根據認證結果進行相應的網上結彙操作。
2011年9月1日,重慶市政府與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郵政旗下“郵樂網”項目國際結算中心落戶重慶,開始與認證中心合作展開在電子商務進口交易真實性認證和結彙結算上的合作。
2011年12月15日,認證中心基於重慶市政府與美國貝寶公司在銀貝通項目上的合作,開始向國內從事國際電子商務交易業務的大中型商戶展開招商工作。截止到2012年1月22日,中心第一期招商工作基本結束,成功引進包括杭州全麥、上海次方、北京踏浪者、深圳易貝通等共計27商戶落戶重慶。到2月16日,這27家商戶中已有14家完成了在重慶工商注冊的流程,即將正式啟動其交易認證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