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建國之後,雖然憲法明確規定實行“政教分離”,也沒有“國教”這一說,但宗教始終與美國曆史的進程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對美國的政治、法律、文化、外交、倫理等各個方麵發揮著巨大的影響。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理查德?紐豪斯說:“關於美國的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是,在美國人自己的概念中,他們大多數都是基督教徒,他們和許多非基督教徒認為,美國社會的道德基礎是猶太——基督教道德。”這算是美國國情的一大特色。當然,美國並不是基督教新教一元化的國家,由於當初的移民不僅有英國人,還有法國人、瑞典人、猶太人、非洲黑人等,移民的多元化導致宗教教會組織的多元化。美國現在既有天主教會、國教會,也有清教中派生出的教友派和洗禮派;有德國的路德教派、荷蘭的改革派和法國的胡格諾教派,還有摩門教、猶太教和大量的新興宗教等。在美國定居十一二年的柳先生和小鹿夫婦對我說:“為了在美國立穩腳,贏得社會的好感,也不時地去基督教堂。因為在美國沒有信仰的人是不可靠的。但我的心中又是另一碼事。”確實,美國人普遍認為自己是“信仰宗教的人”。可以看出,宗教根深蒂固於美國社會中,並對美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有著極為廣泛的影響:美國的鈔票上,赫然印著“我們信仰上帝”的字樣;美國的國歌裏,有“上帝保佑美國”的歌詞;美國總統就職,要手按《聖經》進行宣誓;國會參眾兩院的每一屆會議,都是從國會牧師主持的祈禱開始;美國的軍隊裏有牧師、神甫等各種不同宗教的隨軍神職人員,身穿軍官製服,提供宗教服務;美國的大學校園裏,活動著大量的學生宗教團體;美國的醫院、監獄、機場及其他許多公共與民間機構中,也都有專職或兼職的宗教職業人員提供宗教服務。據趙先生說,美國85%以上的私立中小學生就讀於教會學校,像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許多著名的美國大學,最初都是由教會創辦的。
由於曆史原因,絕大多數美國人信仰上帝,這種狀況成為美國人衡量一個人特別是精英人物的道德和價值標準。據1987年的一項調查表明,大多數美國人不希望有一個無神論總統。據了解,現在美國有1200多家宗教廣播電台播放宗教節目,每12家電視台中就有一家是宗教電視台,美國的宗教報刊有5000多種,《新約聖經》在美國的印數超過了1億冊,宗教音樂的音像製品銷售量遠遠超過了爵士樂、古典音樂及其他各種流行音樂。在紐約、芝加哥、洛杉磯、費城等大城市中,提供社區服務的主要力量是宗教團體。
大多數美國人的婚禮是在教堂舉行的,而他們的喪禮要由牧師、神甫主持。看到這裏我可以這樣說,美國是世界上最世俗的國家,也是宗教性最強的國家。
美國充當“世界警察”和“世界牧師”的欲望強烈,我尋找到了依據,就是基督教救世主義思想,美國自認為有領導世界的責任和義務,這也為美國幹涉他國內政提供了最好的依據。在與美國友人或在美籍華人的接觸和談話中,使我深深地感覺到,美國把自己裝扮成民主製度和自由思想的傳教士,而發達的經濟、軍事力量為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救世主義表現在外交上就是把西方文明作為先進文明的代表,把一切非西方所屬的民族和國家視為異類,像早期基督教對待異教徒那樣,不惜一切手段,把一切非西方的意識形態降服或者消滅,將美國自由、民主的光亮以及愛國主義、民族主義、霸權主義建立在這個意誌之上。
據相關資料反映,從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開始,曆任總統無論在其競選還是在其就職演講中都要印證上帝。艾森豪威爾當選總統後宣稱:“承認上帝的存在是美國作風第一位和最重要的表現,沒有對上帝的信仰,就不可能有美國的政治體製,也不可能有美國的生活方式。”克林頓在就職演說的結尾提出:“讓我們從現在所處的這個高處和這世紀的最後年代邁步出發吧願上帝賜予我們力量,使我們做好即將到來的美好工作,願上帝永遠、永遠保佑我們美國。”在簽署了幹涉別國宗教的《1998年國際宗教自由法》之後,克林頓總統說:“我的政府已經把宗教自由作為美國外交政策的一個重要因素。”把宗教信仰自由問題作為外交行為的重要內容並納入國家對外活動財政撥款係列中,表現了美國政府利用宗教渠道推行全球戰略的圖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