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謀略3:以弱示強,險中求勝
這一謀略主要是指,競爭中如果自己實力空虛,就不如向對手主動顯現出更加虛弱的樣子,借以迷惑對手。實踐中,在麵臨敵強我弱的危難局麵時,為了挽救自己,運用這種謀略往往會收到惑敵製勝的奇妙效果。
1趨利避害走為上
《三十六計》中,十分強調“走為上計”。是指無力抵抗敵人,以逃走為上策。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隻能出走,這是為了保全軍事實力,退卻避強。這是一種常見的用兵之法。雖退居次位,但免遭災禍。
應用在如今的商戰中,就是強調如果競爭對手力量十分強大,而自己處於絕對的劣勢,由於形勢所迫,若投降講和,必定要委曲求全,接受損害自身利益的一些條件,如果撤退,那麼就可以暫避開對手的鋒芒,以爭取以後取勝的條件和機會。這就要求企業領導者,在企業的危難關頭,要有膽有識,看準新的門路,當機立斷,實行戰略轉移,及時轉產,調整投資方向,企業才能渡過難關,轉危為安。所以這時采用“走為上計”,應該是最高明的一招。
公元前206年,劉邦手下有個將官曹無傷想投靠項羽,偷偷地派人去密告說:“這次沛公進入鹹陽,是想在關中做王。”西楚霸王項羽聽說劉邦想稱王,十分惱怒。謀士範增對項羽說:“劉邦這次進鹹陽,不貪圖財貨和美女,他的野心可不小。現在不消滅他,將來後患無窮。”在他的建議下,項羽在鴻門設下酒宴,準備在席間尋機刺殺劉邦。
當時,項羽的兵馬40萬,駐紮在鴻門;劉邦的兵馬隻有10萬,駐紮在灞上。雙方相隔隻有40裏且兵力懸殊。劉邦的處境十分危險,他深知赴鴻門宴凶多吉少,但項羽兵強勢壯,如果不去便會有須臾之禍。
翌日清晨,劉邦帶著張良、樊噲和一百多個隨從,來到鴻門拜見項羽。入席後,劉邦對項羽說:“我跟將軍同心協力攻打秦國,我作戰於黃河南,但自己沒料到先攻進函穀關,打敗秦軍。現有人散布流言,使將軍與我發生了誤會,還叫您生了氣,這實在太不幸了。望將軍三思而後行啊!”
項羽見劉邦低聲下氣說話,瞬間心軟了,滿肚子氣都消了。他表情誠懇地說:“這都是你的部下曹無傷來說的。要不然,我也不會這樣。”
酒席上,範增一再向項羽使眼色,並且舉起他身上佩戴的玉決,要項羽下決心,趁機把劉邦殺掉。可是項羽隻當沒看見。範增看項羽不忍心下手,找來項莊舞劍,想伺機刺殺劉邦。項莊進去敬了酒後,說:“軍營裏沒有什麼娛樂,請讓我舞劍助助興吧!”說著,就拔出劍舞起來,舞著舞著,就舞到劉邦麵前來了。
張良的好友項伯看出範增的用心,於是也拔劍起舞,不時用身體掩護劉邦,使項莊難以下手。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張良授意武將樊噲入帳。樊噲仗劍持盾闖進帳中,目視項羽,怒發衝冠,氣憤地說:“當初,懷王跟將士們約定,誰先進關,誰就封王。現在沛公進了關,可並沒有做王。他封了庫房,關了宮室,把軍隊駐在灞上,天天等將軍來。像這樣勞苦功高,沒受到什麼賞賜,將軍反倒想殺害他。這是在走秦王的老路呀,我倒替將軍擔心啊!”樊噲挨著張良身邊坐下,繼續指責項羽聽信流言飛語。項羽一時無言以對。
劉邦借口上廁所,與張良、樊噲一同出帳,樊噲護送劉邦抄小路即刻脫身。張良估計二人已走遠,才回帳向項羽辭謝道:“沛公不勝酒量,不能親自向大王辭行,特地讓我帶來白璧一雙、玉鬥一雙奉獻給大王和範將軍。”項羽問:“劉邦現在何處?”張良答道:“他聽說大王要責備他,心中恐懼,現已返回灞上了。”
範增聽說劉邦偷偷跑了,氣急敗壞地砸碎玉鬥,惱恨地說:“將來奪取項王天下的,一定是劉邦了。我們今後都要當他的俘虜了!”就這樣,一場劍拔弩張的宴會,終算緩和了下來。
由此可見劉邦的機智過人之處。假如他在項羽猶豫不決時,不以上廁所為名借機脫身,性命就很可能不保,楚漢的曆史可就是另一個版本了。
“走為上計”在現代中的應用也非常多。特別是一些聰穎的經理人,正是巧妙地運用了這種謀略,避開了對手的鋒芒,贏得了後來的機會,進而實現了根本性地轉變。
2背水一戰脫險境
“背水一戰”指背水布陣,最後決一死戰。遇到困難時,要使自己沒有退路,然後勃發出驚人的士氣,人人殊死而戰,使弱寡變為強大,人人以一當十,最終以弱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