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年初,史語所所長兼中研院總幹事的傅斯年由重慶匆匆趕來李莊,這是他的大本營遷蜀後的首次到來,需要處理一些有關事宜,特別是分配房子。板栗坳原來的房子都很破舊,如果入住必須修理。像後來成為董作賓研究室的戲院樓,很類似昆明的龍頭書屋,房子門窗都是敞著的,得加上木板木條,釘成窗戶隔間才能辦公。先一年確定搬遷這裏後不久,即已開始修理,人員臨時分散住下。
分房子的原則自然是“論資排輩”,由於要爬五百多台階才到達山頂大院,李濟家有老父、梁思永身體不好都不想上山,就在山下鎮內另找房子。董作賓自幼吃慣了苦,不怕爬山,樂於和所裏的年輕人在一起,就住在牌坊頭後麵的小跨院,又稱南跨院;淩純聲家、吳定良家也都住在這附近。牌坊頭是主院,會議室和貴賓室在前院大廳,這裏還有子弟小學、小賣部、職工食堂。
桂花坳和柴門口是家屬區,帶眷屬的都安排在這裏。桂花坳旁邊種滿桂花,房子也很大,楊時逢帶有用人很氣派,分到一個大房子。柴門口是比較寬大一些的長方形四合院,主房五大間由隔扇隔開,勞榦家住左邊,潘愨家住右邊,中間空著兩家可以合用。逯欽立、岑鍾勉、黃彰劍、何茲全、董同龢、郭寶鈞、李連春、芮逸夫等家分別住在這兩個地方。
單身人員可以住辦公室,也代為看守。考古組的辦公室在戲樓院,石璋如、高去尋、杜正雄等都住在那裏。田邊上由於緊鄰著農田而得名,原來是種田雇工住的和存放農具雜物的地方,房子很多,曆史組、語言組和人類組都設在這裏,圖書館、事務室、會計室和所長辦公室也設在這裏。
董作賓的研究室設在戲樓院戲台上,雖然簡陋但還寬敞。支起一塊大門板當桌子,一人一邊與學生李孝定合用。牌栗峰山莊戲樓院內董作賓的工作室
坊頭是板栗坳的中心,在高處,每天董作賓都要下來到戲樓院研究室去。牌坊頭南跨院原來是主人家堆放柴草和雜物的地方,既陰暗又潮濕,維修的時候開了窗戶,經董作賓和熊海平精心打掃布置,窗明幾淨,成為不亞於北海蠶室西廂的典雅書房。又將傅斯年在昆明龍頭村“平廬”的題字懸掛起來,號之曰“栗峰平廬”,有時也作接待賓客使用,董作賓在北大時的恩師徐旭生教授,他的學生“藏客”李霖燦等都曾在“栗峰平廬”下榻。
從此,四川省南溪縣李莊鎮聲名遠播,揭開其曆史上不平凡的一頁,許多文人學者在這裏度過了最慘淡的也是最輝煌的日子。“中國李莊”和“中國小屯”的名字一樣,成為世界近現代學術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大洋彼岸的書信,隻要寫上“中國李莊”就會投遞無誤。正如李濟所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間四年多的時間裏,李莊曾是一個重要的學術中心。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上海同濟大學、國立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也都在此找到了避難所。中外聞名的學者,像英國的生物化學家李約瑟和邏輯學教授金嶽霖,都到李莊訪問過。有些學者經常到這裏來。盡管戰火燒遍了中國大地,但李莊是中國學者可以相聚磋商學術的少數幾個地方之一。例如李約瑟就曾在李莊作過講演,談論科學在中國為什麼沒有像在歐洲發展那麼快的曆史原因。”
董作賓和中央研究院的同仁總算有了一個安定的環境,從1940年冬到1946年冬,在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時代,他們在板栗坳的山峰上度過了整整六個春秋。艱難困苦的環境,枯燥無味的生活,也使一些人下山而去,但更多的人堅持了下來。在條件簡陋的農舍裏,在搖曳昏暗的煤油燈下,《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陳寅恪)《殷曆譜》(董作賓)《湖北方言調查報告》(趙元任)《居延漢簡考釋》(勞榦)、《麽些象形文字典》(李霖燦)《中國建築史》(梁思成)……一部部不朽的學術著作在這裏誕生。在這裏也看到了中華民族的脊梁,也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