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十年輾轉流亡(上) 四、 定居李莊(2 / 3)

第三批一百四十箱物資到宜賓後,分裝幾艘小型駁船運往李莊,剛離開碼頭不遠一艘駁船傾覆,船上的箱子全部滾落江中。宜賓專員冷寅東聞知,深感事關重大,當即下令所屬水運局火速派遣潛水員下水打撈。在上下左右一番緊急搶救後,總算把落江的箱子全部打撈上來。萬分遺憾的是,落水的偏偏不是青銅器、陶器或甲骨,而恰恰是珍貴的拓本善本書籍,盡管裝箱時外部包了一層函套,但仍全部被江水浸透。

董作賓已到達李莊,聽聞後大驚,急忙電告傅斯年,並趕到宜賓碼頭一方麵親自指揮對書籍的搶救,一方麵強調必須注意安全,絕對不能再出任何差錯。落水的箱子運到宜賓,借用明德小學開箱晾曬,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到1941年1月中旬春節前才結束。大家都開玩笑說,唐僧取經豬八戒在這裏曬經,我們都成豬八戒了。

平時沉寂安靜的李莊古鎮一下子熱鬧起來了,原來隻有三千來人的村鎮一下子湧來上萬人,盡管李莊士紳民眾已早有思想準備,但看到滾滾的人流還是感到震驚和為難。但他們還是以寬闊博大的胸懷,伸開雙臂迎接這一批又一批遠道而來疲憊不堪的客人。同濟大學先入為主,占據了李莊鎮上“九宮十八廟”和各地堂所會館。當時同濟已初具規模,擁有理工醫三個學院,學生上課又要存放圖書和儀器設備,因此塞滿了整個李莊。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占用了江邊的張家祠堂,成為中央研究院唯一安置在鎮上的單位。

史語所選址在離李莊鎮四公裏以外的板栗坳,營造學社跟著搬到附近的上壩月亮田,研究院社會學所住在門官田。板栗坳俗稱“栗峰”或“栗峰山莊”,以前這裏產栗子,現在栗樹不見了倒有不少桂樹。栗峰山莊興建於明末清初,占地麵積八千平方米,建築麵積四千平方米,是李莊望族張家的私家大宅。栗峰山莊的戲樓院

山莊依山傍水,從低向高分層建築,整個建築群龐大,形成多個彼此相通的四合院,並以該院落的建築時間、特點各賦其名。在大門處有一個帶有裝飾性質類似牌樓的建築,與其相鄰的一片房屋便叫“牌坊頭”,依次有桂花坳、田邊上、柴門口、戲樓院和新房子等。牌坊頭的牌樓上鐫刻著對聯一副,雖已斑駁脫落但還是依稀可辨(最後一字已無法辨認),也頗符合史語所學人的雅意:古栗樹芳名,仰先公孝友傳家,百忍宗風兩銘□

曲江延世係,欣此日林泉托跡,青山綠水賦閑□

清高門第西南聯大文學院院長羅常培教授來史語所時,對栗峰的位置和環境曾作如下的描述:曆史語言研究所的所址在板栗坳,離李莊鎮還有八裏多……離開市鎮,先穿行了一大段田埂,約有半點鍾的光景。到了半山一個地方叫木魚石,已經汗流浹背,喘得上氣不接下氣。躲在一棵榕樹蔭下休息一會兒等汗幹了,才能繼續登山。又拐了三個彎,已經看不見長江了,襯衫又被汗濕透了,還看不見一所像樣的大房子。再往前走到一個山坳裏,才算找到板栗坳張家大院。木魚石有一塊大石頭,成了到達板栗坳的標誌,上山的人走累了,來到這裏就停停休息一下。1987年中國殷商董作賓在李莊的舊居,現為民房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在安陽召開,李濟的兒子李光謨、郭寶鈞的兒子郭宇飛等應邀到會,他們還回憶到兒時住在板栗坳,上下山路過木魚石在石頭上嬉戲歇息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