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學讀書的董作賓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有一年他從北京帶回一捆《平民千字課》,在長春街辦起平民夜校,對象是徒工店員。長春街是南陽的一條商業街,街上各色各樣的店鋪林立,他就是在這條街上長大的,自己也當過學徒店員,對徒工店員的生活很了解。徒工店員大都是窮人家的孩子,一般都不識字,白天忙碌一天,晚上無事要麼閑聊,要麼睡大覺,是一個亟須受教育的群體。董作賓把他們組織起來,教他們認字讀書。
平民夜校沒有專職教師,董作賓也不能長期在家鄉待下去,他就發動當地一些輟學的青年與他一起教。他用教學相長,青年人都應做點有意義的事等道理,鼓勵這些青年教師,並對他們進行教學輔導,使他們也樂於從事平民教育。平民夜校有了基礎後,他返回北京大學學習,由這些青年教師繼續辦下去,他供給課本,並常常寄些報刊給青年們看。徒工店員和輟學青年都受到教益,不少徒工店員都能自己給家裏寫信,有的還能幫助掌櫃記賬。後來,一個辦夜校比較積極的青年考入南陽簡易師範讀書,並在學校參加了共產黨。
董作賓有一次回來,正遇上南陽教育家楊鶴汀先生等人創辦私立南陽女子中學,他積極讚助,並將女兒送來學習。楊鶴汀先生以身體不適為由,提出不願意擔任校長。董作賓看楊鶴汀先生身體還可以,沒有什麼大問題,之所以推辭顯有謙讓之意,就聯絡南陽諸學人力請,使楊先生就任校長,擔當起繁重的校務重任。後來,楊鶴汀先生在《南陽女子十周年紀念賦七絕》中寫道:“濫竽學界幾多年,衰病時時求息肩;幸過風平浪靜後,抽身正好覓林泉。”在自注中說:“予自光緒末年創辦南陽公學,嗣因董彥堂等之請,有擔任本校。”
創建圖書館
創建圖書館是董作賓給家鄉辦的一件大好事,回憶起自己少年時代在家鄉四處求書的情景,深感創建圖書館的必要。他聯合張嘉謀、郭寶鈞、馮友蘭等南陽學人,多方奔走呼籲,說服動員,跑教育局上縣政府等有關部門,使當局同意以南陽文廟前院東廊為基礎改建成圖書館。他和張嘉謀等人帶頭捐書,又多方努力募集、購買,藏書達五千餘冊,終於使圖書館於1925年春開館。
為慶賀圖書館開館,董作賓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讀書與吃飯》,提出吃飯是人們的生理需要,讀書是人們的精神需要,二者同等重要。文章辭意新穎,語言流暢,當時青少年們競相傳誦,也都紛紛走進圖書館,在南陽掀起了一個讀書熱。
圖書館規模雖小——書庫和閱覽室合起來隻有兩個教室大,但組織管理各方麵都很正規。圖書編目、庫藏、借書、還書等井然有序,更難得的是向讀者推薦介紹書刊,並輔導閱讀。圖書館成立後,董作賓就把這件事作為自己的義務工作,做得非常細致,切合讀者的心意,盡量滿足讀者的需要。
一天,有個小學畢業生在讀《胡適文存》中一篇有關《詩經》用字的考據文章,董對他說:“你讀過《詩經》嗎?如果沒讀過《詩經》,這篇文章你是讀不懂的,我替你換一本吧,保管你喜歡讀。”說罷,就代他借了一本葉紹鈞的《稻草人》並介紹此書的特點,然後選擇幾篇讓他精讀。